时间:2021/5/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蓝字   

记者站在村庄附近的马路上看到,原先违法采矿的区域种着几排松树,但地形地貌并未恢复。记者沿着矿区遗留下来的道路步行一个多小时,路边随处可见散落的石块,绝大多数边坡连荒草都没有,仍有几处十余米高的堆场未平整,矿区尽头一处巨大的采坑尚未回填。走到那几排松树前,记者发现,矿区靠近马路的一侧修筑了梯地,但仅在每个阶梯的边缘处才能看到几排向外倾斜的松树苗,路边看不到的地方几乎没有绿化的痕迹。

然而,在当地政府销号验收的公示材料中,这一区域已完成绿化亩。年9月关于这一违法采矿案的一份处理情况则显示,早在年12月,当地政府就对该生态修复项目进行过验收,并于年7月30日再次组织验收,“认定生态修复工作已达到整改目标”。

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要求,非干旱地区露天采场边坡应恢复植被。对照相关标准,结合实地采访,很难得出达到整改目标的结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官员表示,这一生态环境问题已存在多年,两年前被媒体爆出,并被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当时有6名干部被免职,但最终,“负有责任的乡党委书记换了个乡镇当书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负责人2个月后,成了地方自然资源局的党委委员。实在看不出哪里严厉。”

遇到“硬骨头”绕着走

一些基层干部向记者坦言,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大都是“硬骨头”,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干部心态较为复杂。记者梳理发现,“形式主义”的环保整改大体存在以下类型:

一是拈轻怕重不愿担当,有时“一刀切”,有时“切一刀”。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少数干部害怕担责又疲于应付,往往“临时抱佛脚”,简单粗暴地选择“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做法。

如湖南省衡南县车江镇下发开展砂石土矿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时间,与督察组进驻时间很接近。当地整治方案要求,对相关矿山企业“一律停业整顿”,是典型的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

与“一刀切”对应的还有“切一刀”现象。中部地区一位镇长说,所谓“切一刀”就是只整改督察反馈中提到的问题,未提到的同类问题就视而不见。比如,督察反馈提到,山上有3处非法采石场,那么整改任务就限于这3处,未提及的和后续新开的就不属于整改任务。

二是口头重视不落地,纸面推进走过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各地不敢怠慢,大会小会强调、材料内容重视,但有的地方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表现为督察前,照抄照搬、编造材料;被督察时加班加点、严阵以待;整改上,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在未完成皂河上游截污工程的情况下,通过给1.21公里黑臭河道加装“遮羞盖”的方式掩饰问题;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对近20万立方米混有危险废物的垃圾简单覆土掩埋后,便通过媒体向社会宣布整改到位;湖北省武汉市城管委发布黄陂区前川社区,借用科技手段对8张需要整改的点位图片“P图整改”,作为成效上传应付整改。

三是心存侥幸蒙混过关。少数地方的工作人员抱着“督察一阵风、躲过就轻松”心理,与上级“打太极”,上面强调时抓一抓,上面不强调则放一放;还有的被点名、通报后不整改、不落实,反而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将违规的结果“合理合法化”。

多年前,北部某县在违法围填海问题整改中,阳奉阴违,一面编造假文件,谎称违法项目已停建,一面顶风作案,召开专题会议加快推进违法项目建设。

堵住“纸面销号”漏洞

“纸面销号”既与一些干部不敢动真碰硬,环保整改走形式等因素相关,也暴露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销号环节存在管理漏洞。尤其是整改销号程序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等,为个别地方弄虚作假、敷衍整改提供了可乘之机。

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多个行业、多个主管部门。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坦言,市县政府和部门既是环保整改的责任主体,也是整改销号的责任主体,对于整改任务的完成情况自行验收,并在政府网站公示。上级部门对相关问题销号的核查,大多限于资料审查。

杜绝敷衍整改、纸面销号,关键在于完善制度。然而,一直以来,整改标准问题是困扰地方整改责任单位的难点。同一个问题,依据不同标准,现场给出的结论可能差别很大。

记者检索公开信息发现,尽管各地大都要求对环保督察反馈的整改任务实行“销号管理”,但截至目前,只有湖南、四川、安徽、海南等省份单独制定了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验收销号的标准和办法。

湖南省明确,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总标准是“污染消除、生态修复、群众满意”,同时明确了8个牵头督导省直单位的21类问题的具体销号依据和行业标准。四川省简化优化整改销号流程,省环保整改办不定期对整改销号情况进行暗查暗访。

安徽省则对验收销号程序采取分级验收,备案销号,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按照类别分为省级验收和市级验收。

海南省提出,整改销号要坚持实事求是、务求整改实效、严格整改时限等原则,不得随意降低整改标准。

来源:《瞭望》年第12期

污泥资源化制备非金属陶粒技术

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急剧增加,污泥污染成为制约污水处理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污泥处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功能的保障和深化,是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为彻底解决污泥污染问题,污泥处置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

项目实践应用经过近两年的项目验正,污泥资源化生产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陶粒是一种具有微孔状的轻质颗粒,呈圆形、椭圆形球体或不规则碎石形,具有质轻、高强、保温、隔音、抗震等作用,可替代沙子、石子作为人造轻集料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水体治理、高铁吸音、建筑节能、无土栽培等多个领域。

产品特点

资源化再生产品的主要特点为:(1)密度小、质轻;(2)保温、隔热;(3)耐火性优异;(4)抗震性好;(5)吸水率低,抗冻性能和耐久性能好;(6)抗渗性优异;(7)抗碱集料反应能力优异;(8)适应性强。

特殊用途

根据用途不同和市场需要,可以生产不同堆积密度和粒度的陶粒产品(超轻陶粒、结构陶粒),也可生产有特殊用途的陶粒,比如耐高温陶粒、耐酸陶粒和花卉陶粒等。

领域范围

近年来随着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陶粒制造和应用技术的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宽广,重点领域包括四大类:

(1)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内墙板等构件,可有效降低建筑自重,同时隔音、保温、抗渗等性能较传统构件大幅提升,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

(2)建筑节能:超轻陶粒制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墙体保温、屋面保温、隔音等领域,其较低的导热系数,较好的阻燃性能必将在建筑节能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3)环境治理:围绕陶粒产品所形成的环保产业链,其上游生产环节可以实现协同处置污泥等固体废弃物,下游陶粒产品可应用于土壤修复、水体治理等领域;

(4)海绵城市:陶粒微孔结构使其具有较好的蓄水功能,陶粒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强度,作为海绵城市蓄水、透水材料施工非常方便,是一种理想的“有强度的海绵体”

欢迎各个城市政府、住建、环保等相关部门合作洽谈。

联系人:官女士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

环境安全监测物联网专业委员会

以大数据、物联网为引导,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有关部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广泛开展环境安全、节能、环保监测、检测相关领域政策法规咨询、市场预测分析、环境安全检测全套解决方案、投资策划研究、标准制定、使用技术与产品推广,工程化示范推广应用、会展培训等相关业务等。

专委会秘书处

联系人:李倩倩

联系-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