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作者周安林衡阳城区历史悠久厚重的书院文化,最早的是石鼓书院,始于唐元和三年(年)李宽自陇西来衡州,择石鼓山寻真观傍构屋读书研学于斯,始称“读书堂”。追崇者众,改称书院名,至今已有余年历史。次者,乃以理学鼻祖周敦颐之号命名的濂溪书院。缘于大中祥符九年(年)宋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因嫌父宅近潇湘门嘈杂不利读书修心养性,于城外西湖山水间造私家园林(县志称别业)。周子天圣二年(年)幼孤服满依舅读书西湖,植莲、构亭、讲学于斯。后郑家祖孙五进士、外仕未归,地方官把郑向故宅(三进)前院设为濂溪祠,肖濂溪先生像,以供官民谒拜祭祀。周子曾孙周兴宗(年)“不屑事事”好游历,谒访曾祖濂溪公生活读书之地。他从道县来衡西湖凤凰山下,寻觅先人遗迹爱莲亭(现市二中处),时逢阴雨,见亭北濂溪祠因无后人管理祠显荒凉,写诗曰:“旧识有亭钟爱真,仓皇行李到湖滨;无端途半值阴雨,小立栏杆思杀人。”其急迫谒访先人故地,避雨爱莲亭,雨中北望濂溪祠思祖心情郁沉耀然纸上。次日天晴,周兴宗再游爱莲亭步曾祖父晚年在九江作《濂溪书堂》诗韵写:“昨日爱莲亭,湖上雨阴阴;今日爱莲亭,天光印湖心;昨来观莲花,雨湿花欲沉;今来观莲花,花鲜香气清;香气清馥馥,湖光寒森森;亭中忽好风,南来从远岑;吹莲沁我脾,吹香开我襟;襟开予畅怀,低唱挥素琴;慨想莲之爱,同调故知音;惟莲君子花,惟祖君子林;曲尽不忍去,羁旅憐影衾;亭畔欲刻石,诗囊澀无金;常抱遗说来,书亭以为箴。”两诗记于周氏历代家谱流传至今,记录他看到爱莲亭有亭无碑时的悲郁伤感。周兴宗决心放失仕途,安家于衡,改兴宗注学籍册名兴继以明志,循先祖旧迹居柘里渡露水塘(今采霞街祝融小学校门左前地下七米),原郑向给管理城西田土的长工住所庄房,周子在衡逢夏来此避暑读书地。周兴继以西湖郑向故宅中后院办濂溪书院,后院中厅名“修吉堂”为学生上课修学场所,两侧为宿舍及生活设施,使濂溪祠更有香火人气和书馨。周兴继在此办学学生多少,效益如何,今均不可考。但家谱中记载他在西湖舌耕为业,用生活的余资为濂溪祠置亩祭祀田(长平乡石田亩,政义乡柘里渡亩),收益作为祠中祭祀和生徒资费。由此可知,他以教书收入养活一大家人,还有积余买这么多田,应说其书院学业是兴旺的,学生也是很有成就的,己之收入也是可观的。乾隆元年(年),衡阳县知县傅学灏为扩大衡阳县学,把近西的濂溪书院改名“西湖书院”划入衡阳县学办义学,而成了官办。结束了约六百年“濂溪书院”之名,成为衡阳县学的一部份而延续文脉。乾隆二十一年(年)衡阳县把东南乡改名清泉县,但两县共一学宫培植士子不辍。乾隆四十一年(年)乡绅捐资,把西湖周濂溪爱莲亭(周子十五岁尊舅命题作文《爱莲说》于斯)旧址一片改建成莲湖书院,把西湖书院田租收益划入,历年。清末西学渐盛,光绪三十一年(年),两县合办,改名衡清师范学堂,年分出今衡南县一中,现址则是市二中至今。衡阳创建最晚的书院,是以船山先生命名的船山书院,光绪四年(年)彭玉麟出资建船山书院于东洲岛上至今年。增重衡阳历史文化有名的三大书院,城北石鼓和城南船山书院都已重建,唯旧城西的濂溪书院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周敦颐曾经的生活地,千古名文《爱莲(亭)说》的首写地。今址在地面物已易,成为二百多年来人们心中的遗憾。年新年伊始,市政协六位委员提案建议,利用旧城改造之机,在市二中就近处重建濂溪书院,再造爱莲亭,重现昔日文化盛景,以弘扬延续千年文脉,弥补濂溪先生成长之地衡阳缺濂溪书院的遗憾。愿斯议成真,功在当代,利益地方,垂誉后世。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