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大师汪宾芳,创作版画已50余年,作品多为黑白木刻和原版木刻,其中又以黑白木刻最见功夫。 与其他画种不同,版画的创作不仅考验绘画水平,还需要制版和拓印的技能,版画家既要具备不俗的美学素养,又要有握刀攥木、勤工苦练的毅力,如此经年累月地在单薄的木板上层层落笔、反复凿刻,才能完成一幅版画作品,这是版画的难点,也是版画的魅力所在。汪宾芳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潜心其中,创作出了数千张版画。其作品刀法丰富,变幻精妙,主题独特,美誉中外。 一入凉山定终生 艺术创作是汪宾芳的心之所向,也正是这一颗追逐艺术的赤子之心,支撑着他淡泊名利,将大半生的时光献于山野。 上世纪70年代,汪宾芳在画坛已崭露头角,作品接连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为继续寻找艺术灵感,汪宾芳步履不停,走访大江南北采风。当旅途行至四川大凉山,汪宾芳看见那一座座“悬崖”村如坠云端,孤独又神秘,原始的高山彷如苍朴遒劲的神祗,绮丽的图腾述说着民俗的神妙。山高气寒,大凉山村民们身着鲜艳彝族服饰,他们轮廓分明,五官深邃,神色坚毅。眼前的风土人情如一幅天然而隽永的版画深深刻印在了汪宾芳心里,他一生追寻的东方民俗之美在此刻找到了答案。 ▲稻谷推子(版画)60×60厘米 “要深刻地表现它,就要深刻地走进它。”抱着这样的信念,汪宾芳毅然住进大凉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凉山州贫困荒凉,初来乍到的汪宾芳便不惜倾囊相助,也因此很快获得当地人的好感与信任。扎根大凉山的那段时光里,汪宾芳走遍大小凉山、星罗村舍,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甘苦与共,结下了深厚情谊,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主题。 ▲凉山老支书(版画)90×60厘米 这段漫长的“采风”之旅,对于汪宾芳来说是笔巨大的财富。每日耳濡目染,灵感与素材可谓信手拈来。汪宾芳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亦不辞辛劳地为之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汪宾芳最知名的版画作品之一——《彝族老人》系列亦在此期间面世。时任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文化馆馆长胡朝阳评价说,“《大凉山人物卷》的版画作品中,汪老师着力实践着古典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大胆地借鉴西方版画的技巧,在斜排线与曲排线的交叉使用中融入东方审美的理念,通过多层刻写与堆积增加人物的面部皱纹、胡须与斑点,有如神造;飞旋的年轮为人物递增了岁月的艰辛,线条与生命的交织中,呈现出生活的沧桑与岁月的节律。” 版画上的彝族老人沧桑矍铄,岁月和黄土留下的皱纹正如大凉山的沟壑般肃穆难忘,他们脸上含泪的坚韧,述说着贫困年代沉默的苦楚。 彝族老人系列作品让汪宾芳在版画收藏界声名鹊起,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作品也走出国门,陆续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展出。汪宾芳却处之淡然,继续潜心创作,并将作品募集的近万元资金无偿捐赠给了凉山人民。 作为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地的凉山州,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