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味渐淡, 昔日欢天喜地的中国年, 如今已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长大后的元宵节也成了很多人回味童年的情怀 又盼到了新一年的元宵节, 长沙的妹陀满哥们, 老长沙的传统元宵习俗你还记得哪些呢? 要不,跟着小编一起来回味一下吧……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舞狮子、舞龙、赏花灯、吃元宵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舞狮 晚清民初,老长沙元宵节中的长沙狮舞,论惊险有爬上叠起六层方桌的“登高衔彩球”,一点也不亚于港片中“黄飞鸿”的表现。 长沙狮舞俗称“拱讨米狮子”,一组元宵舞狮班子至少需要六人以上,二人舞狮,一个赞唱,另需三四人敲锣打鼓。 最出奇的地方是既会舞,又会唱。这种狮舞,并不是一种嬉春贺节的纯义务娱乐。台湾邹觉民解释说,讨米狮子含有“梧桐叶落,一根光棍打秋风”的意味存焉,换言之,就是在求贵府破费一点,打发几文。 元宵舞龙 舞龙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元宵佳节,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老长沙的元宵舞龙,颇有特色,屡屡被赞。 旧时的长沙元宵夜,城内锣鼓鞭炮声,震破人们耳鼓,这天晚上的龙灯,命为神龙收水,本市各庙都于该晚一致出动到处舞龙,一直要闹到东方发白,方告休息。 老长沙人玩龙灯,多变化,精技巧,明穿插,重艺术,尚团结,讲协同,静似花团锦簇,动如豪气凌云。 渔翁戏蚌 渔翁戏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衡南泉溪、车江等乡间较为流行。通过一男一女的双人舞蹈,表现出渔翁和蚌精在戏耍中,渔翁用计将蚌精捕获的情景。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渔翁戏蚌,在老长沙俗称蚌壳灯,尤其在元宵最显热闹,该娱乐是以美丽的女子,装扮成蚌壳精,而由装扮成渔翁的男子去捕捉蚌壳内的女子。 在上世纪20年代,长沙城相对和平,每年元宵节,在长沙最热闹的街道,即会出现一队队“蚌壳队”,除渔翁戏蚌外,又有彩龙船(即旱龙船)、大肚婆娘观灯、老汉推车等项。过街市时,花炮齐燃,满街扰攘,大有歌舞升平气象。 赏花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民国时期,老长沙也有各类元宵灯会颇受好评,如湖南孤儿院鸟兽花灯灯会,最为雅致;此外,长沙下江商帮在坡子街举行的十美图灯会,湖北帮在鱼塘街举办的彩龙船灯会等,均赏心悦目。 呷元宵坨 元宵节,长沙家家户户非常流行吃元宵坨,平时它的叫法为糯米汤圆。 旧时长沙最好的元宵坨,制作时有两大秘诀,一是磨出糍糯的米浆后,先用少量榨干水的米粉,做成三个薄饼入蒸笼蒸熟,再将这三个熟薄饼掺入所有米粉中,这样做出来的元宵坨,更柔软更显筋道。 二是元宵糖馅,一定要加入切碎的香元条或乔饼,捣碎芝麻,与白糖、玫瑰糖及面粉拌匀,再掺入凉水调制,做到在手中可捏成团,放下即散的程度,再入馅,这样做出来的元宵坨馅心,吃到口里即会有满唇芳馥且有甜得流沙的舒适口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