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家的小“联合国”

刘忠娥

全家福

联合国有六种官方语言,我家有三种,算得上一个小联合国了。

自我父亲不远几百里从湖南的衡南县来到“湘南大门”的宜章县麻田镇与我母亲结婚以后,我家的小“联合国”就初具雏形了。

了解衡阳的人一定知道,衡阳人基本上是一群真正践行“乡音无改”的人群。这里的方言海绵一样,不仅本身的水分都锁得死死,而且还能把进入衡阳的他乡人很快吸入。

先生的一位衡阳同学十几岁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在长沙读了几年书,然后到郴州教了几年书,再回到长沙工作至今,一张口,仍是满口的衡阳调。我的一位同学从宜章的赤石乡考入宜章读了几年高中,然后到郴州读了几年大学,本来讲的是一口“宜章普通话”,后来调到衡阳工作,半年后回家乡,竟然再也不会说“宜章普通话”,而是一口地道的衡阳腔了。您说这衡阳方言有多厉害,它生生就是一口炉啊!不管你的方言有多硬,一掉进去就化掉了。而它自个儿走出去,就像一块冷却的生铁,油盐不进,你甭想让它的舌头能绕出其他方言来。

父亲和他的孙子

我父亲就是这口炉里炼出的一块生铁。十二岁时,父亲的父亲去世了,随后他的哥哥瘫痪了,还剩一个走路颤颤巍巍的小脚母亲。面对那样一个让人欲哭无泪的家庭,十四五岁的父亲只好跟人到了我母亲的家乡麻田去学手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不仅聪明,而且勤快。还在家乡时,他那位富农伯父怕他偷学了打算盘,便关起门来教自己的儿子,可没想到硬是被这个在门外偷听的侄儿学了去,而自己那个天天在身边耳提面命的儿子却从1加到50都不会。父亲没有想到,他这一学还真派上了用场。他后来在单位做了好些年的会计,算盘拨拉得在整个县城都小有名气,账算得一清二楚。除会打算盘外,只有小学三年级学历的父亲还会做皮影、做裁缝、做木工,会绘制机械图,建筑图(我几个舅舅家的房子就是他设计的),会鼓捣车床并革新使其工效最多提高12倍,还写得一手好书法。父亲在麻田时跟一位师傅学木工。师傅的儿子同为学徒。出师考试做小板凳时,父亲做的小凳稳稳当当,而他那位师兄的成品却东倒西歪。师傅很是爱惜这个勤奋好学又极懂礼貌的弟子,把他当儿子看待。

那时候的山岭里是有猛兽出入的。一个下雨天,父亲走山路去另一个村子。走着走着,忽然感觉周围气氛有些异样。他抬头一看,眼前竟然虎视眈眈地立着一只大老虎。父亲瞬间石化。人虎之间就这样默默对视了几秒钟后,老虎竟然转身离开了。老虎为什么会走?父亲后来分析,可能是因为他当时戴着一顶大斗笠,使老虎觉得那是个庞然大物吧。我想,可能还因为父亲当时的表情除木然外并无攻击性,也或许是因为老虎当时并不太饿,它只是在找避雨之处时经过此地吧?而转危为安的父亲在跌跌撞撞回到师傅家后却病倒了。他被吓出了疟疾病。我们家乡叫打摆子。那种年代,这病挺凶险的,是师傅和师娘不遗余力花钱请医生才给他捡回一条命。从此,父亲把师傅当亲生父亲,自己生活再困难都会寄钱给师傅养老。

父亲被介绍给母亲时,母亲全家人都反对,嫌父亲太矮瘦,颜值不高的意思吧。唯一可取的是,父亲人忠厚善良,又是贫农成份,对于顶着地主帽子的母亲来说,此瑜可掩百瑕矣。没想到,父亲结婚后却“蹭蹭蹭”地直往上长个,一下就从一个矮子窜到了一米七多,变成了一个玉树临风的小伙。结婚以后才长个子的例子恐怕只有我父亲了。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此前太缺营养,只能先压抑着身高,把有限的营养供给其他器官,待有点营养之后再让该长的部位都茁壮成长吧。

父亲在麻田虽然待了好些年,但乡音无改。而母亲,当时在她的地盘她作主,更是一口的麻田话。麻田话是个怎样的方言呢?您先来猜猜这句话说的是啥:“捏到必得副?”猜不出吧?它说的是:你去哪儿?

郴州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里的西南次方言,和四川、贵州一带的方言类似,无需学即懂。但是,郴州地区的绝大多数县区都有自己的多种方言。光宜章除上乡、下乡、东乡等几个大方位有自己的方言外,方位内的方言也不少。比如宜章的下乡一带就有3种毫不相干的方言,那真是“十里不同音”。曾有一位北大语言专业的学生,怀抱志向,想在语言研究方面作出一番成就,于是毕业后他特意申请到郴州这个方言繁多的地区来工作。可没想到,到郴州两年后他就被打成了右派。等到平反时,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这是一个悲剧。接着说我父母吧。这个两口之家就有了两种语言,他们自说自话。

年少时的我与大妹

接下来轮到我隆重登场了。其实,我上面曾有两个哥哥,都因疾病夭折了。过了好几年,母亲都没能怀上孕。旁人有讥笑我母亲再生不出孩子的。这给我父母带来很大的压力。最后,他们只好到广州去看医生。可在做检查时,母亲被告知已经怀孕两个多月了。原来,母亲的经期是季经,一个季度一次,并不是月经,所以怀了孩子也不知道。我就是顶着如此大的压力与希望傲骄地落地的,而且傲骄得有点过分,天天晚上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最后母亲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工作来做我的专职保姆。在失去过两个孩子之后,父母自然把我视如掌上明珠。因我体弱,父母竟然在我两个月时就喂我鹿茸。如此的富养造成我的胃后来百珍不受,吃什么都没反应,让我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瘦成一道闪电。

大约在我三岁时,父亲就调到县城宜章建筑公司当会计了。他每个月都要到各地的工地去发工资,乖巧听话的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他出差途中解闷的宝贝。那时,无论多早,一听到“起床坐车了”几个字,我就会一骨碌爬起来跟着父亲出发。现在想起来,一个大男人愿意带着孩子到处出差的可能也只有我父亲了。在宜章待久了,我便疏于母亲的方言。随着在县城的定居和弟妹们的出生,我们姊妹们的方言自然就是宜章话了。于是,我家堂而皇之地有了三种语言,比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言只少了一半。

父亲其实还是希望能向母亲和我们的语言靠拢的,可是他越想靠拢却越是变得南腔北调。比如他向我们高喊:“去哀里夹点酸必椒来!”一时会让我们不知所云。其实他是让我们到坛子里去夹点酸辣椒来。父亲年纪越大,我们就越听不懂他的话。而母亲呢?定居宜章后,她仍固执地坚持一个人说麻田话,直到她的第一个女婿出现,她才不得不用“塑料普通话”与女婿交流。初到我家的人都会觉得奇怪:这一家子怎么各说各话呢?我们姊妹虽然不太会说麻田话,但毫不影响听这种语言。这说明一个问题:语言这种东西其实听与说完全不是一码事,听得懂不等于能说得出。所以有精通英语者提出,学英语的第一目标是说!会说了,单词、语法、听力什么的就都不是问题了。这话有道理。学语言需要天赋,但与年龄成反比,与智力无关。没有人会比一个孩子学语言更快,哪怕是个智力低下的孩子。有语言天赋的人一般在成年后显示出比别人更快掌握一门语言的能力。但是,不同地方方言的兼容性是不同的,有些地方的人特别容易接受另一种语言,而有些地方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好别的语言。

母亲年纪大了后,耳朵越来越背,很多情况下根本听不清我们在说什么。可是有一天我到广州去看望一个姨妈。当姨妈在电话里用麻田话跟母亲交流时,她竟然全听清了!乡音,竟然是一剂治耳背的药啊!

父亲年纪大后一直都想再回衡南老家去看看。有一次我通过帮他联系上了他唯一知道的一个在衡阳工作的侄儿,我们准备姊妹一起陪他回衡南去走走,结果他却突然病倒了,最终也未能成行。父亲的晚年非常不幸。他患上了类风湿和痛风病,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被折磨得由一个行走如风、拨算盘如弹钢琴一样的人变成了行走困难、指骨膨大、筷子都捏不住的人。我一直觉得上天对父亲这样一个为人极善的好人太不公平。信佛的母亲只好找别的理由:可能是因为父亲对菩萨不够敬重吧。的确,父亲不太信迷信。可是,菩萨不是最宽宏大量的佛吗?

如今父亲去世已三年了,我们都早已成家有了下一代。下一代的语言以普通话为主。我家这个小“联合国”的通用语言就变成了麻田话+宜章话+普通话。

??????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

vip.sina.







































云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李从悠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