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余晖文/贺楚建 月前,正是映山红开遍沙河两岸的时节,我与几位文友来到衡南冠市红花村,看望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军人——贺文新。 连接这片土地不远处的衡阳古城,是震惊世界的“衡阳保卫战”旧址。 这里曾是,年朱德率部队投奔井冈山时,被三路重兵阻击的地方。当年鲜血染红的沙河,此时正好被这如血的红日融化。 屋檐下,坐着一位腰驼背弯的精瘦老人。他,就是当年15岁时与地下武裝人员活捉国民党一个连的老军人。见到我们,他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我立即上前握住他那布满老年斑的手。 院门外的叶绿了,绿满春的世界;花香了,浓了四月风情;树上洒下的鸟鸣声,惊艳了流年往事—— 贺文新10岁时,他父亲35岁,那艘养家糊口的货船,在永州被日军炸弹炸沉入河底,他父亲被打伤,不久因无钱医治,在一个北风凛冽的傍晚溘然长逝,留下娘俩和14岁的姐姐相依为命;当黄昏燃尽,残风冷月扑下山崖,凛冽北风裹挟着枯黄发白的残草败叶,不停地扑打着路面时,娘仨相互搀扶着,用一堆泥土轻轻地送走了父亲。 年3月,15岁的贺文新经地下党王治祥介绍,秘密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他这一壮举意味着勇气、信念和希望。此时贺家屋场已驻扎国民党一个连,王治祥潜伏其中,并当上了班长。在九月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治祥与贺文新又在屋檐下交头接耳。原来,当晚我武装人员从衡阳出发,悄悄逼近冠市街,为了不伤害百姓,必须活捉这支国民党队伍。 由于贺文新平时与国民党官兵混熟了,加上年龄小,故不会引起他们怀疑。这天晚上,他到敌人住处串门聊天,为的是更进一步摸清敌情。王治祥则邀约敌连长到街上茶馆喝茶。中途,连长好几次要回驻地,都被王治祥以“弟兄难得出来聚聚”为由留住。快到晚上12点钟时,当敌连长走出茶馆时,走在后面的王治祥一手拔出手枪,一手锁死敌人咽喉。埋伏在附近的我军人员冲进贺家屋场,贺文新迅速引领他们冲入各房间抓捕。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正在睡梦中的国民党官兵全部被活捉。 10月,冠市解放,贺文新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樟树脚、九龙等地,上山打土匪,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随后又到衡阳各地。期间受到上级嘉奖,立了二等功…… 一只燕“唧”的一声飞进老人家屋里的鸟巢里,也把我们引进了屋里。 这房子坐落在冠市沙河处,快一个世纪了,老人家不愿离开这偏僻老地方,甘愿终生与淙淙的沙河作伴。房屋虽翻新过,但家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挂在墙上的“革命军人”“二等功”等锦旗和奖状,也早已被岁月的烟火熏得发黄。 身边的老奶奶告诉我们:年转业时,政府安排贺文新到市公安局工作,他却要回家务农。年来到株洲洗煤厂工作,他说洗煤工作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年响应党的号召,他又放弃城里工作,再次回家务农。因他有点文化,回家后当起了记工员,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们来时,带了礼品,当我准备拿出来时,老奶奶朝我努努嘴,我定睛一看,这才会意:他满口的牙齿老化掉了……我鼻子一阵阵发酸:老军人老了,脊梁被日子压弯了,乌发被岁月洗白了,面对生活,从来不曾有一丝抱怨。我拿出奶糖轻轻地剥开,又轻轻地放进他嘴里。我想,当年他冒着生命危险闹革命,今天,我们应该让他享受到新时代的幸福和美好。 贺文新老人家像是担心我们看出他家清贫似的,站起来,走出房间。我上前搀扶他来到禾坪,来到晚霞中。又一只燕衔着泥土飞来,是在筑巢。 望着晚霞中的鸟巢,老奶奶嘀咕着:自过去战争年代就有燕子在这筑巢,不知为何?我想:一定是老人家的壮举和高风亮节感动了燕子,它们也用爱在这片热土上默默撑起了美丽的春天。 夕阳西下,大地洒下一片金色,明净的天空,漫山遍野的青杉翠竹,潺潺沙河,美丽而静谧。我感慨万千:没有前辈的浴血奋战,何来后世的万里江山! 此文刊登于《衡阳晚报》《衡阳作家》 投稿作家简介 贺楚建,男,湖南衡南冠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于《鸭绿江》《清风》《衡阳作家》《当代商报》等刊物,有作品入选《中国青年作家年鉴》《媒体人创业》等书籍。 您点一个,小编就有5毛钱! 求转发求点赞 信息来源:投稿 更多精彩|下载智慧衡南 新闻- 投稿、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