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旗帜也是一方热土穿越时空的根脉与灵魂 12月28日下午 衡阳(第二届)互联网大会 暨“网红衡阳新地标”发布会 在衡阳广电演播厅举行 会上发布了 衡阳十大网红新地标 衡南县超级稻试验田 光荣上榜 超级稻试验田 (清竹村亩产公斤世界纪录试验田) 11月2日在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76公斤,其中早稻.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7公斤,超过了公斤的预期目标。 比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次测产充分展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衡南超级稻试验田为何能成“网红”新地标?再创世界纪录的背后……近年来,衡南县加速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特别是承担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项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加快推动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农业大县在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新担当、新作为。 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工作,把这项工作当作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件大事来抓。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了“衡南县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高产攻关活动的组织领导、经费筹措、协调监督等。办公室负责水稻试验示范工作活动的日常工作。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考评办法,建立中心示范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保障项目经费。为了将项目实施好,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安排资金对农田设施、翻耕、肥料等给予适量补贴。在此基础上,还采取“四点”融合的方式,即上级争一点、财政补一点、局里贴一点、合作社筹一点,积极主动争取多方面资金投入,做到钱不误事。 严谨科学态度。严格执行项目田间操作要求,把握农时季节,挖掘土壤潜力,发挥品种优势,精耕细作(即实行良种、良田、良法、良态生产),力求生产出最接近品种的理论产量。采取跟踪指导、实地操作、监督整改,特别是在禾苗移栽、配方施肥、晒田控苗、病虫害防控、低温阴雨保穗攻坚阶段以“保姆式”服务到丘块。 组织试验示范队伍。衡南县成立了试验示范领导工作小组,任务到人、分块负责。县农科所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和实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县粮油站负责栽培技术;县推广中心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县土肥站负责测土配方施肥;县植保站负责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乡镇农技站成员负责试验示范的具体日常工作。为了更好地体现技术优势,发挥一班人的作用,技术试验示范组人员实行每天田间巡查一次,每5天田间记载一次,每10天召开一次技术会诊会,及时将田间禾苗生长情况记录在册,适时会商。 除了纪录还有这些重要意义应对极端天气它表现优异 去年10月,在同样的地块,这次测产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叁优一号”取得了亩产.3公斤的成绩。当时,这位“尖子生”是以单季晚稻的身份“应考”,而今天它首次作为双季晚稻的亩产成绩尽管“只有”.7公斤,却更显难得。 首先,“叁优一号”作为双季晚稻的生长期比单季晚稻少了一周。“这就像一个学生在考前减少了复习时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介绍,双季晚稻的实际亩产要想突破公斤是很难的,目前普通农民种植一般品种每亩能够产出公斤已是顶尖水平。 其次,今年南方普遍遭遇的极端低温寡照天气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李秋生介绍,他们对比气象数据发现,在水稻生长最关键的时期,去年测产地块的有效光照是.8小时,而今年只有43.85小时。累积温度方面,今年9月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超过60摄氏度。 “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这次测产在极端天气的不利条件下,还能够突破双季亩产公斤的关键原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说。 让农民轻松种田它令人放心 把专家在试验田种出来的产量最大程度地搬到农民的生产田,是袁隆平团队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普通农民能不能轻松驾驭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出来的产量会不会大打折扣? 清竹村农户陈太佳是试验田的具体负责人,他最有发言权。陈太佳告诉记者,尽管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给了他一份技术方案,但施肥打药、田间管理都是他自己组织人员实施。“试验田的用肥量比我们平时种田多不了太多,而且肥料都是我去镇上的农资店买的。”陈太佳介绍,说起种田的水平,自己在全村顶多算中等偏上。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从播种到收获,他们只去过试验田2次,这和过去有专门团队长期驻地指导完全不同。“第三代杂交水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杂交优势,它本身的旺盛生命力能够为农民节省成本和精力。”李建武说。 “清竹村的种植环境并不特别,海拔不到一百米,我们也没有对水稻特殊照顾,整个过程与普通农民正常种植差别不大。”李秋生说。 保障粮食安全它值得期待 普通老百姓或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一季亩产量早就突破了公斤,把它们种两季不就超过公斤了吗?为何还要攻关双季亩产公斤? “首先,目前亩产突破公斤的品种,都是一季稻,也叫中稻。从我国水稻产区的普遍实际和栽培模式来说,同一块耕地,种了一季稻就无法再种双季稻。”李新奇介绍,分开比,中稻产量一般都比早稻和晚稻高,但合在一起比,中稻产量又高不过早稻加晚稻之和。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陷入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今年高度重视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过去我们常说‘吨粮田’,指的是双季亩产达到1吨,这个早就在农民的生产田里实现了,但1.5吨还从未实现过,因此这次测产结果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新奇说。 “实际上,这次测产的早稻品种并不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只是普通的杂交水稻,只有作为晚稻的‘叁优一号’才是。”张玉烛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从去年才进入大田试验,目前暂时没有选育出适合早稻种植的品种。我们会一步步按照袁隆平院士设计的思路来推进研究,很快就能选育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早稻品种。” “袁老师每次制定的目标都很高,需要我们‘跳起来’才能够得着。除了尽快培育出早稻品种,目前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轻简化栽培、减肥减药不减产等研究都在同步进行。”张玉烛说:“只有我们跳得越高,国家粮食安全才会越牢。” 来源:微衡南综合 编辑:李颖婕二审:陈少军三审:张扬 投稿邮箱:hnx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