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传统佳节, 身在异地的游子们 思乡的情绪便越发浓烈 而在衡阳 却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 无数衡阳人在这一天欢欣鼓舞 无数衡阳游子为之魂牵梦萦 它就是——“赶八” 泉湖二月八 “泉湖赶二月八”始于明朝,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汉族民间传说泉湖连年干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天上神仙寿福爷施法降雨,普渡众生,救了泉湖人。泉湖人感恩戴德,为了纪念寿福爷的功绩,特在寿福爷生日的这天,也就是二月初八,筑庙烧香朝拜,同时举办舞龙、唱戏等庙会文娱活动,为寿福爷庆祝生日,各行各业的商贩也来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等商贸活动,为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做准备,助推节日气氛。这种以感恩集会伴随农耕产品交易的传统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每年春天的标志性节日庙会。 每到这天,衡南县泉湖镇商贩云集,有来自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的商人,也有祁阳、祁东、邵阳,常宁周边市县区的商贩,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泉湖街方圆5公里,摆满了各色农具、草药、树苗、蔬菜种子。木竹交易市场占地最宽、品种最多,各种竹编制品,边织边卖,价廉物美。 抬家具的、抬风车的,喜气洋洋,一片繁忙.......山脚下是耕牛市场,交易双方以手势在衣袖里谈妥了价格,旁人一概不知情。 新鲜的荸荠上市了,新鲜的手工艺品也上市了,新农机、新知识、新的就业机会,都在泉湖二月八的庙会上展示,交易金额上千万元。 “泉湖二月八”为中国南方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热闹的交易市场,是衡南县经济增长的明星,是衡阳地区的魅力名片。 为了增添庙会的节日气氛,每年都会有文艺节目下乡来演出,给农民送欢乐。花鼓、唢呐、渔鼓、杂技、魔术等戏曲曲艺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轮番上演,酃酒、烧饼、红豆腐、七巧龙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特产在这里展示,观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渣江二月八 农历二月初八是衡阳县渣江镇“赶八”庙会的日子,当天吸引周边乡镇近数万人参加。 “赶二八”起源于清朝,主要是为一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春耕生产做准备,交易的产品以农具、土特产等为主,交易产品有近千种之多。 赶八节这天,街道两边摆满了农具,铁锄、铁犁、竹萝、簸箕、扁担、挂耙、木椅、竹凳……简直成了农具艺术的“世博会”。这一件件凭手工艺术打造的精致农具,它不仅仅反映了渣江乡村传统生产,也反映出衡阳人民的聪明才智。 随着时代的变迁,渣江“赶八”交易的商品也有所变化,传统的农具、耕牛数量大幅减少,而日常生活用品、大型农具的采购在增多。 衡阳市区 衡阳市城区后宰门、司前街到蒸阳北路口一带是每年“赶八”的场所,一直沿袭不断,文化革命时期因为“反四旧”,间断过几年,80年代又恢复至今。 每年“赶二八”的前一天,很多人挑着自己在家手工制作的扁担、锄头把、竹编制品等,连夜赶路来到司前街。各种农具摆满道路两侧,各种农贸商品琳琅满目,大家讨价还价,来来往往的人流挤满了整条街。 除此之外,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据说是雁峰寺“寿福菩萨”生日,香客纷纷到南岳第一峰烧香纪念。 赶八,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 很庆幸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能够一直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 这既是衡阳人的农博盛会, 也是衡阳人的文化烙印。 衡阳人,今年的”赶八“, 你准备好去逛逛了吗? 晚报君工资全靠你的赞 一个=1分钱 求打赏求鼓励!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请尽情分享至朋友圈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