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锵锵锵锵,锵锵锵~~胡大姐你是我的妻啊罗~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啊!~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吐槽小编歌唱水准的各位大神,请给点面子不要声张!~嘘~~小编在此抱拳感谢!) 作为大弗兰的铁粉,小伙伴儿想必都很熟悉“刘海哥”和“胡大姐”吧?小编我五音不全,但也被刘海哥和胡大姐洗脑多年~今天就跟大家来分享一下这部大弗兰洗脑神曲《刘海砍樵》的剧种——湖南花鼓戏。 图1:《刘海砍樵》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余年。 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它们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而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往往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如《刘海砍樵》、《补锅》、《渔鼓调》、《打铜锣》等。 图2:《补锅》 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早在清嘉庆年间,常德府各地新春灯节时,便已有了“采茶灯曲”的演唱活动。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 常德官话是常德花鼓戏的主要舞台语言,但由于其植根于广大农村,除“半台班”受汉戏影响而较注重舞台语言的规范外,一般乡班多间杂当地方言土话。最初演出的多为以小丑、小旦为主角的“二小戏”,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戏”剧目。如石门的《瞧相》、桃源的《捡菌子》、常德的《圆脚盆》等保持了载歌载舞的地方花鼓风格,简单的剧情中,常夹演“盘花”、“采茶”、“望乡”等灯杂曲。石门、汉寿等地多伴随舞狮班子和玩龙班子;桃源、澧县又常在还傩愿中演出,故称愿戏。 图3:《打铜锣》 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湘南地区的汉族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 衡州花鼓戏的雏形是一种叫“车马灯”的汉族民间歌舞,因此具有浓厚的歌舞色彩。由一丑一旦表演,后来增添了说白和故事情节表演,形成一丑一旦的“二小戏”,用呐子伴奏。后来又产生了小生角色,发展为以“三小”见长的衡州花鼓戏,据说“三小戏”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非常流行。由三小戏发展“多角戏”。主要剧目有《对子调》、《过江》、《打钱鞭》、《抖碓》、《磨豆腐》、《山伯访友》等。 图4:《张先生讨学钱》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又称永州花鼓戏,旧称花灯,或名调子。它是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并而形成的地方戏剧种,至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分布区域主要在:永州所属九县以及衡南、新宁、邵阳、常宁和粤北、桂北等地,是分布区域相对较广的地方戏曲剧种。 零陵花鼓戏融剧情、音乐、舞蹈三位一体,以四功(唱、做、念、打)和五法(手、眼、身、法、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戏剧种特色。清末民国时期唱半戏半调,多为“二小戏”或“三小戏“,;新中国建立,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流后,表演分设丑、旦、生、净四大行旦,丑行、旦行、净行三大脸谱,运用扇形、步法的变化表达情节,并使用舞台布景,服饰亦较齐全。经典剧目有《打零陵婆》、《唐飞雄坐监》、《云南寻夫》《四亩大丘》、《响姑》、《炸龙头》等。 岳阳花鼓戏 当地俗称花鼓子,兴起于岳阳、临湘的新墙河流域,流行于平江、汨罗、湘阴以及湖北通城、崇阳、通山、蒲圻和江西修水、铜鼓等县。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汉族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五娘行孝》、《打刀救母》等。 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和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以祁剧宝和派戏白与邵阳方言相结合为其舞台语言。该剧种发祥于旧邵阳县境,最迟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流行于今邵阳市及周边地区。 它以花灯戏为基础吸收了师道戏、赛神扎故事和地方传统歌舞之精华,后来吸收了祁剧的某些舞台艺术形式,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从风格上来看,邵阳花鼓戏可以分为东、南、西三种风格流派:东路源于“车马灯”,以川调、锣鼓牌子为主要音乐材料,艺人都是男角,多为巫师出身,一边行巫,一边唱戏;南路源于“对子花鼓”,音乐以走场牌子、小调为主,艺人女性比较多,常与踩软索的杂技艺人合班演出,或者身兼两种技艺,白天踩软索,夜晚唱花鼓;西路与南路同源,音乐上主要是小调,艺人也多是巫师出身,边行巫,边唱戏,男角为主,间有女旦。西路和南路合流得比较早,所以风格上差异比较大的只是东路和南路。 湖湘文化铁粉的小伙伴们赶紧跟着小编来转!转!转!~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