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新朋友可点击上方“湖安文化”   衡南县茶市镇何氏大屋一脉为激励后人、文化兴族,除了修建“文化长廊”外,还设立教育基金,每年在祠堂内举行表彰会,对考上一本的子弟进行奖励

  “文化长廊”是何氏一脉的精神花园

  雄伟的何氏宗祠在当地成为一道风景。

文化长廊呈“L”形分布。 衡阳晚报讯(文/图晚报记者王靖实习生刘梦婕)怎样让家族中人记住本家族的历史,不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同时传承祖训,激励后人成长?衡南县茶市镇何家大屋除了修建何氏宗祠,重修何氏族谱之外,还在宗祠旁修建了90多米的文化长廊。文化长廊以碑刻的形式,记录了茶市何氏家族的渊源、祖训、历代名人简介、诗词名篇等内容,成为茶市何氏一脉的精神家园。   不仅如此,茶市何家大屋大力弘扬教育之风,他们专门设立何氏教育基金,每年在何氏宗祠里举行隆重的表彰会,对考上全国一类本科大学的何氏子弟现场进行奖励,以期激励何氏后人的成长。   刻苦求学之风,在茶市何家大屋蔚然兴起。   祠堂里举行的特殊表彰会   这是一个特殊的表彰会。   表彰的地点在衡南县茶市镇何祠村的何氏宗祠,表彰对象是今年何家大屋考上全国一类本科大学的高中毕业生。   今年,何家大屋一共有7位学生考上了一本,其中黄昱颖(母亲是何家大屋人氏)考上清华大学,何婕考上华南理工大学。   参加表彰会的,除了受表彰的学生,还有他们的父母,茶市镇何家大屋委员会全体人员及茶市镇何家大屋各派代表,一共有60多个人。   除了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发言之外,考上一本的每个孩子都要在会上发言谈感想,相当于全族人面前“露脸”,场面非常隆重。   “祠堂里供奉的是何氏先祖,在祖先面前受到表彰,是一件很光荣很神圣的事情,”受到表彰的何婕激动地说,“这将激励我以后不断努力。”   何婕的父亲表示,对于孩子而言,金钱的奖励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带给孩子极大的精神鼓励。   何家大屋委员会的成员之一、80岁的何芳静老人告诉记者,从年开始,何家大屋每年都在何氏宗祠内举行隆重的表彰会,对考上一类本科的本族高中毕业生进行表彰,至今已经坚持了8年。   记者了解到,8年来,何家大屋共有人考上全国一本,其中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有3人。   “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族内的孩子们努力读书,成为祖国有用之才,”何芳静说,“经过几年的实施,也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   茶市何氏一脉名人辈出   茶市何氏一脉,源自江西。   据《何氏族谱》记载,明洪武20年(公元)年,茶市何家大屋开基祖何清仲从江西省丰城县首先迁至湖南省临武县牛栏冲,后携妻陈氏驻湘东慕道乡万寿山(今茶市镇何祠村四组荷叶塘)安居建房。   何清仲与妻子陈氏育有三子。大儿子何本通和二儿子何本义先后从茶市迁出,形成另外的何氏支脉。三儿子何本安则留在茶市,他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何宗梁、二儿子何宗材,三儿子何宗栋,形成茶市何家大屋的三房,“三房”后又“发枝”,形成茶市何家大屋的“七派”。   从开基祖何清仲开始到现在,茶市何家大屋已经繁衍了24代,总人数初略统计逾4万人,何氏子孙遍及全国各地,最远的定居加拿大。   何氏宗祠初建于清道光7年(年),祠堂所在地恰好是五条小河交汇之处,河水在风水学里是财富和运道的象征,因此,何氏宗祠被视为财富和运道交集之处。   数百年来,从何家大屋走出去的名人数不胜数。   何芳静告诉记者,《何氏族谱》的一、二、三、四修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销毁,五修谱也是近年才修成的,因此,关于茶市何氏家族名人的记载很不完整。   尽管如此,何家大屋的锋芒并没有被完全掩盖。   清同治年间的何允睿被封为光禄寺署正衔;何定坤被封为花翎副将总兵衔,武功将军。在有记载的何家大屋的名人中,最为出名人物的当属何锡藩。   何锡藩(-)字少岳,又名少乐,年去武汉投考新军,后入陆军将弁学堂,及武昌高等学堂学习。毕业后调步兵第十五协第二十九标第一营管带,参加了“共进会”(直属同盟会东京本部领导)。年10月10日参加武昌起义,任陆军步兵第二十九协统领,后兼武昌守备总司令。年2月任水师统制,水师改为水上警察后,何就任湖北省水警厅厅长,民国政府授予其陆军中将军衔。   解放后,何家大屋同样人才辈出,有两人担任地市级领导,35人担任县级领导,有18人获正教授职称,5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今天,衡南县茶市镇何祠村以“何祠”二字作为村名,足见何家大屋在当地的影响力。   修建“文化长廊”激励后人   何氏宗祠自清道光7年建成以后,历经了多次维修。   同治庚午9年(年),何氏宗祠进行首次维修,同时,因为原祠堂比较狭小而对祠堂的左廊进行了扩建;宣统己酉元年(年),进行了第二次维修,扩建了祠堂的右廊。民国29年庚辰(年),进行第三次维修,并在此创立了何祠小学,由此文化氛围日渐兴隆。   解放后,何祠小学改为武龙中心小学,继续承担教育的使命。上世纪70年代,武龙中心小学改为石桥中学,依然利用何氏宗祠作为教室;上世纪90年代,何氏宗祠已经不能容纳石桥中学的办学需要,于是衡南县将何氏宗祠拆除,在原址上建了一座新校舍。   老何氏宗祠从此消失。   进入新世纪,为了重建茶市何家大屋的精神图腾,年,何家大屋建立了重建何氏宗祠委员会,广泛发动茶市何氏后裔捐款,其中,珠晖区东阳渡企业家何楠林及建衡实业董事长何朝晖等人带头捐款数万元,同时重建了何氏宗祠。同年11月竣工,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有20多间屋,规模较大。   重建何氏宗祠以后,何芳静一直在想,家族历史都是记录在族谱里,但族谱平时很少有人能看到,怎样让家族中人都广泛知晓并了解本家族的历史呢?   经过多番商量,何芳静等何氏宗祠委员会的老人们决定,在宗祠旁修建一条文化长廊,把家族历史和祖训分类刻在长廊里,子孙后代只要在长廊前走一圈,便能对何家大屋的历史了如指掌。   年10月,何氏宗祠文化长廊开建,年8月,文化长廊竣工。   9月16日,记者现场看到,该文化长廊呈“L”形分布,长约90米,囊括何氏渊源、宗规宗训、历代名流贤士简介,名家诗词,捐建何氏宗祠者名单等十多方面的内容。   “建这条文化长廊很不容易,最关键的是资料的收集难度很大,有40余人参与了资料收集,花费了半年多时间,”何芳静说,“这条文化长廊不仅为了展示何氏文化,更为了让后人继承祖训,传播正能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分享给您的朋友!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少儿白癜风治疗方案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