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什么是常宁?

她,是我国大陆多个县级市中的普通一员。

是近0个县级行政区划的普通一份子。

湘江经流,丘陵绵延,红壤遍地。

她是油茶之乡,她是杉木楠竹之乡。

她,就是常宁!

part1源起▲▲▲

一其山

在古老中国的南部,有这么一片山,它们群山相接,连绵起伏,横亘上千公里。

山都不高,难分主次,最高峰也不过才米,比起西部群山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但它还是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长驱直入,也将沿海温暖湿润的水汽挡在岭外。

它就是南岭。

南岭之中,有五个代表,并称“五岭”,后人也常以“五岭”指南岭。毛泽东曾在诗中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

其实说的就是南岭。不过,毛主席宏大的视野和浪漫的想象给人的感觉是:他站在一汪水边,而起伏不绝的南部群山,不过是他脚下泛着涟漪而且波光粼粼的水面。

常宁所在,山环。西边的雪峰山脉是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东边罗霄山脉是湖南和江西的界山,井冈山就在其中。

五岭中的一支——都庞岭,位于湖南和广西之间,其北端向东北似断非断,长出一大块来——阳明山。

阳明山云海,刘斌摄,图自网络。与台湾省的阳明山同名。常宁的阳明山曾用名有“舂山”、“舂陵山”,据说形如舂臼。

阳明山自永州往东,一直到达常宁,在这里,名为“塔山”(又名天堂山)。

天堂山下人家,尹春华摄,图自网络。

塔山之名,一说因为“山环如塔”,一说因传说有阿育王塔。

阳明山继续往东,为“大义山”,其上有毘帽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就这样,阳明山随便甩点尾巴,就构建了常宁主要的地形地貌:

1.山地和丘陵面积占6成以上。

2.塔山和大义山之间的断裂谷地,成为南北孔道;塔山与越城岭之间的水陆要道,成为沟通楚地与西南的要道。

3.天堂山风景区横空出世;大义山下庙前镇的地质公园应运而生。

二其水

群山荟萃,多为河源。

五岭之间,就有这么一条江,她汇集涓涓细流,迤逦向北,到阳明山下终成奔腾之势。

正是有了她,中原王朝得以征伐岭南——秦皇汉武都曾借道这里翻山越岭开拓南疆。

古人考其源,说水源有二,南北相离,南流者为“漓”,北奔者为“湘”。

她贯穿湖南,汇入烟波洞庭再转投滔滔江水。她的名字,最终成为一省简称。

她就是湘江。

湘江流域图。底图自网络

常宁新河镇浯洲岛附近的湘江风情,图自网络

毛泽东曾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大多数时候,湘江都是呈南北走向,尤其在流经橘子洲时。

不过,这之前,当湘江到达永州时,是顺阳明山北缘流淌而略呈东西向的。

在即将大拐弯向北而行前,湘江接纳了一条支流。

这条支流的上游,因源出于“舂陵山”(即阳明山)而得名舂陵水,刚刚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舂陵水桂阳段,年底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图源见水印

其下游,原本是“茭源河”,汉以后因纪念分封于此的舂陵侯而与上游一并称为“舂陵水”。

舂陵水。天光云影渔归吟,李文摄。图自网络

湘江和舂陵河之间,还有宜水、潭水和浯水。

常宁所在,水合

宜水与潭水汇合处,正是县城所在地。

两江汇合处有谷家洲,洲上的合江学堂是今常宁一中前身。

江水悠远,日夜冲刷着这里的土地。

这是块怎样的土地?

三其土

在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有一片红色地层,因为数亿年前的板块运动而渐渐出露,成为红层盆地。

常宁周边部分丹霞地貌景点分布图。红层盆地的边缘,与山崖相逢处,常发育出惊艳的丹霞胜景。丹霞地貌正是在红色地层上发育出的陡崖地貌。参考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丹霞地貌最新分布图》

又经过亿万年雨水和流水冲刷,这些红色地层年复一年地被切割,地表变得坑坑洼洼。

直到今天,这里的年降水量仍然达到mm左右。

降水不断冲刷地表,流水时常切割丘谷,他们的刀法随性而圆润,把地表逐渐雕刻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圆顶山包。

这些山包都不高,相对海拔差不多都在米以内,广袤起伏,人称“丘陵”。

丘陵之中,仍有小盆地点缀其间,其中之一,就是“衡阳盆地”。

衡阳盆地的南缘,正是阳明山。

衡阳盆地、江南丘陵、五岭与常宁的位置

江水裹挟着都庞岭的沙石泥土,淬炼着落叶落英的金属元素,所到之处,造川造洲造山头,在红层盆地的坯子之上再涂抹上或深或浅的红。

这就是红壤。

典型红壤。图自网络

东流的湘江和北去的舂陵水,两水温和流淌,平柔淡雅,水清如碧,冲刷大地。合抱之地,以山为屏,正是常宁。

常宁简图

这里,山水相依,刚柔相济,其山、其水、其土,孕育着这里的一木一草、一虫一鸟、一颦一笑。

这里,养育着怎样的儿女?

这里,上演着怎样的故事?

part2众生▲▲▲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直坚忍坚定,默默耕耘,也似乎一直低调谦逊——

石器时代,鲜有惊世物件保存至今;

封建时代,少见达官显贵立言立行;

近现代,任湖南的其他县市群星闪耀,常宁也似乎没有星光熠熠。

湖南近现代名人分布图,常宁空白,图源见水印

她是真的黯淡吗?

四上古传说与遗迹

0多年前,家住今天陕西西部那个叫“秦”的屌丝崛起后,将各地先秦文献付之一炬。从此,各地民族史料便散佚失传。

史料尽管缺失,传说却一直流传在人们口中。虽多作谈资,却也不可无视。吕思勉说:

十口相传,厥惟神话

“传说中最早之帝王,莫如盘古”。盘古在江南一带遗迹尤多,如江西会昌盘古嶂、盘古村,江西于都盘古山、盘古寺,湖南湘乡盘古塘。

常宁则有盘古岭,在县城西北方。相传盘古曾经登临,山顶有巨石平阔。其实跟其他丘陵山包并无二致。

盘古之后是三皇五帝。湖南境内炎帝、舜帝遗迹皆有。毛泽东说:

九嶷山下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九嶷山就在常宁以南偏西公里处,其地确有舜帝陵。图源见水印

在常宁则有三帝王庙和憩山。

三帝王庙在县东北,舂陵水入湘江口处,“黄帝、舜南巡,禹治水,皆维舟登此”,故称“三帝王庙”。

憩山则在县北湘江边,“耸拔苍翠,俯瞰湘江,以禹憩得名”,说的是因为大禹在这里休息过,据说还有尊大禹石像。

部分上古传说遗迹点

史料尽管缺失,痕迹却一直埋藏在土壤之下。这些痕迹寂然无声,但却能言。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掘,人们得以借时光之刀一点点剔去尘封,把常宁和周边先民生产、生活和抗争的画卷一点点缝补。由今溯古,画卷已经在我们面前一点点展开——

三四万年前,古越人从遥远的东南亚沿海溯水迁徙而来,一路跋涉,散落在东部丘陵和山林间,远到河姆渡、良渚。他们断发纹身、喜食蛤贝。

阳明山的西南有个道县,1.4至1.8万年前,先民就已经在这里栽培水稻,制作陶器,享用嗦螺。

道县玉蟾岩遗址,这里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图自网络

玉蟾岩螺壳化石,去掉了尾端——先民很早就吃“嗦螺”了!图自网络

近公里之外的常宁先民,一定有相似的场景,否则也不会在1.2万年前的湘江和舂陵水交汇处,搭建起宏大的窝棚式聚落建筑。

江洲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窝棚式建筑遗迹,图源见水印

年前,多公里之外的桂林甑皮岩,先民就已经饲养家猪,最初的陶器也已经有了雏形。

约五六千年前,常宁先民便知道将不远山里的特殊石头冶炼出别样的金属,打造一种后世叫做“青铜”的物件。

江州遗址航拍图。图源见水印

这里有迄今所知湖南最宏伟的西周古城,面积约18万㎡,规模足以媲美当时中原地区的王城。其中的青铜器冶炼、铸造作坊遗址,将湖南的冶炼史提前了0年。

在常宁发现的青铜器,常宁牺首兽面纹方尊。图自网络

约年前,原本受羌人驱赶而东迁到达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古苗族,在九黎部落联盟首领蚩尤的率领下,被炎黄联盟战败,部分先民不得不向南流徙,成为“三苗”。

因为在江淮和荆州一带“数为乱”,三苗又被舜流放到“三危”。

蚩尤像,图自网络

一种观点认为,三苗可能在东迁过程中,将青铜冶炼技术带到了江淮一带。

自舜帝南巡苍梧开始,应该可以认为,中原文化已经开始更加深刻地影响着这里。

五古代纷争与融和

如果不是历史的BUG,包括常宁在内的楚地先民一定有更系统的记载。可是“六王毕,四海一”后,天下并未太平。屌丝一时冲动,魔鬼就现原形——各地史籍文献灰飞飘散。

从此,楚地先民见诸史册的,只有《南越列传》和《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且只言片语,混乱不清。

加上多次败于北方部落或政权,后人渐渐模糊了认知。

秦汉时,今天长沙一带的百姓在西汉时都被称为“蛮”,更偏的常宁自然不入正史。“百越”“南蛮”渐渐成为他们笼统的称呼。

生命可被屠戮,物件可被掩埋,而文化终将流传,在历史传说中真假难辨,在民族歌舞中口口相传,在覆土之下若隐若现,甚至在今天不可辨认的文字中惊鸿一瞥。

江永女书和禹王碑,网络图拼接

周边遗址位置图

其实秦并天下后,不仅在岭南设郡,还曾发兵50万远征南越。

西汉时,下辖20余县的桂阳郡才15万多人。

而后,秦汉时的南越长官赵佗曾翻越南岭北上攻击楚地:

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

这里的“长沙”,是西汉时的长沙国,其南部边境,正囊括常宁地。如下图

西汉长沙国及常宁位置。底图源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可以想见,中原大军南征和岭南越兵北上,中间一定故事多,饱经冲突磨合。

三国时,这里是吴蜀争夺之地。其间,也一定战火纷飞。

三国荆州形势,图自网络,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

“凤雏”庞统曾为耒阳令,治理区域包括今常宁

鼎立局成,常宁一地自始建县,属于吴国。因新近平定,县名“新平”。

尽管从此不再为边境,但滋扰并未减弱,甚至到了南北朝初期,县治还不得不迁移。骚乱业经平定,这里开始安宁,县名“新宁”。

但其实,自东汉初期始,“蛮寇”“猺峝”就不绝如缕。兵连祸结之下,统治者一定希望常年安宁,故名“常宁”。

《光绪湖南通志》关于“蛮”的各种战事记录自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开始。

这个过程记录在《元和郡县志》中:

吴分耒阳置新平县。宋元徽中三峝蛮抄掠州县,遂移就江东,因蛮寇止息,遂号“新宁”,即今治是也。天宝二年,改名“常宁”。

大多数史书认为新平、新宁均属孙吴时新设,并非前后改名,所以县名更改的过程可能并非如上所说。

沈昫等《旧唐书·志·卷二十》的记载略有差异,而侧重县城三迁:“吴……旧治三洞;神龙二年,移治麻州;开元九年,治宜江”。

曾为边境之地的常宁,一定有多个种族的人们。

群山虽然阻塞了交通,碰撞交流终究不可避免,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在多民族杂居融合的格局,影响并固化了楚地百姓的性格特质。

民族演变。常宁现有近万人口中,少数民族有21个。

他们可能一直以山林为凭借,逐水而居并时断时续地与中原政权相抗衡,兴盛时则以山林为基地向北、向东突进,战败时则以山林为退守之地。

如此时而臣服,时而为寇,继而再臣服,周而复始。

数千年以降,楚地百姓依托山林作战的战术竟然一直被运用在南中国的战场上,人称“游击战”。

数千年以降,常宁百姓退守山林以求自保的方式竟然巧妙地避开了日寇的屠戮,俗称“走日本”。

数千年以降,常宁人们向山林要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生产生活方式又一次流行起来,是为“生态”。

六战天斗地与追梦

冲突磨合不断,百姓流徙不停,生活飘忽不定,知书识礼自然属于“奢侈消费”。

但当岳麓山上理学的光辉闪耀时,常宁学子负笈前行,始有进士。朱熹有两个子弟学成归来,开设书院讲学城南,初名“芹东”,后为“双蹲”,从此文化兴盛。

双蹲书院原址上是现在的常宁二中

纵观0多年科举史,终湖南全境,进士人,其中常宁籍40人,而且大多数不可考。

颠沛流离之时,翰墨书香只能屈于温饱安宁之后。

毕竟,没有“常宁”,哪有书声。

但,是真英雄,无问东西,无问出处。出人头地者,不一定非得考中进士,比如唐训方。

唐训方手迹。图自网络

举人唐训方,进士不中,但相貌堂堂,被录取成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长)。曾国藩建湘军时,唐训方随征,后统帅由常宁子弟初建的“训字营”,屡建军功,巡抚安徽,成为封建时期常宁籍的最高行政长官。

《上马袖书》图,图见《中华遗产》年8期。

穿行于山间、拿刀持矛的军队末尾,有一位端坐于马上读书的军官。作者唐训方,也是一位带兵打仗的举人。其实,如此“书生带兵”的场面,是湘军特点,也是这支虎狼之师的精魂所在。唐训方晚年在家乡建“观稼楼”,藏书丰厚。

虽然只是个巡抚,但常宁城下的宜水河畔因他而多了一座培元塔。

培元塔,年建,“固山川之元气,锁双江之游龙,润本土之生息,培邑中之人文”。图自百度百科

也因他的部属,大义山下保存了一片古民居,成为湖南现存最大军事村堡。

中田村古民居,庙前中田村因此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图自网络

不过,中田村古民居始建于明永乐二年()。现保留旧宅多幢,天井多个,青石巷道条。

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这里像水口山的康家戏台一样上演各类戏码。

水口山康家戏台。图自网络

二十年代,在湘江和舂陵水会合之地的水口山,矿工们受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影响,革命热情高涨,成就了矿工上井冈的壮举。

这矿工,成为井冈山工农红军的重要力量。毛泽东说:

水口山工人武装是红军的中坚力量

人中,还有一个醴陵少年,在这里接受了革命思想,从“敲砂麻蝈”(“麻蝈”,常宁方言,即青蛙)逐渐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将军大使。

他叫耿飚。

耿飚与夫人。图自网络

三十年代,为躲避日寇,一所长沙的私立中学迁到了公里之外的常宁柏坊镇大坪村尹家祠堂。随校南迁的39班里,有个初中生,学习成绩令人瞩目。

这所中学,就是现在的湖南师大附中;这名学生,叫“朱镕基”。

中学南迁只是众多机构中的一个。

到了年,这里的百姓一面接纳来自湖南会战中从长沙和衡阳市区南逃的难民,一面为部队提供阵地、兵丁和劳务。他们在军队撤(败)退时,采取数百年前一样的办法——遁入山林逃难,躲避侵华日军的刺刀。那年的逃难,在耄耋老人们的口中,是“民国三十三年走日本”,说不尽的悲惨凶险。

廖家上湾古民居,常宁保卫战中曾临时用作国民医院。图自网络

六七十年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继续战天斗地,学习秦汉先民开垦梯田,将丘陵灌溉成水田。他们在丘陵之间横架水利灌溉设施,名为“渡槽”。

板桥渡槽,图中类似高架桥的建筑,图自网络

渡槽近照,图自网络。

时至今日,常宁全境仍存渡槽27处,仅新河镇一地,仍有一半农田需要渡槽引水灌溉。

八九十年代,南国春风暖。常宁人近水楼台,纷纷追赶这拨大潮。他们经由南北孔道南下,进入厂矿,进入工地,进入车间,从临武、韶关,一直奔到大鹏湾边,成为改革开放潮头的追梦人。

今天,常宁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万人,更加广泛地奔赴祖国甚至全球各地,一边融入所在地的生活,一边在乡音中远望故乡。

坚守故乡的,不变的是默默耕耘,变化的是修造山林的气魄和力度。

这气魄,未必绝后;这力度,一定空前。

谷歌地图所见,处处可见山林已被整饬成新的面貌,人力所为也有等高线的美感,近看红壤出露,植被葱茏,道路如网。

无论渔耕还是樵读,无论秀才还是巡抚,无论坚守还是外出,也无论北漂还是南下,他们都在追梦……

一个巡抚,40进士,矿工,30万进城务工者,他们脾胃如何,秉性怎样?

从三苗,到百越南蛮,他们在典籍中的素描如何,在先贤笔下的轮廓怎样?

psrt3脾wei(味/胃)▲▲▲

歌曲《辣妹子》说,吃辣的妹子性情也辣。总体上,吃辣的人的确脾气火辣。

于常宁人而言,吃辣是脾胃,火辣是脾味。

七脾味

常宁人,首先属湖湘人,再往远了说、往大里说,属楚人。

这里有以屈原贾谊为代表的楚文化,在吸收中原和各族文化后,湖湘文化特色日益鲜明,并有周敦颐、王船山、魏源等大儒,倡经世致用,逐渐形成近代“湖南人材半国中”的局面。

周敦颐(-)、王船山(-)、魏源(-),图自百度

湖南人在自己写就的典籍中大抵是这样的:

“……上下几二千年,隶属不常,号称难治……西南边境则溪蛮峒猺负固其间,略事羁縻。”(语出《湖南通志》)——就是不太好驯服教化啊。

“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语出《湘军志》)——就是落后。

外省人则是这样说的:

江苏人钱基博(钱锺书他爹)专门讲湖南时说:

“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德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闳识孤怀,函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语出《近百年湖南学风》)——就是顽固而不随大流。

河北人白眉初(民国地理学家)比较各省的民风民性时说:

“……至于湖南则多刚正。”(语出《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就是刚强正直。

刚正是湖南人性格的主流,也是常宁人突出的特点,正如常宁近邻、道县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述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样。

与刚正相关的,是强悍、好斗的脾味。

嘉靖《衡州府志》里提到常宁时说“客户间主,军民相杂,耳濡目染,以讼为能,环坐聚谈多及讼事”;

之后若干年,徐霞客游历湘江时,就曾在衡南一带遭遇过强盗;一直到民国年间,阳明山周边仍然“山岭崇叠,匪盗潜滋,此剿彼窜,危害连年”;

乃至到了20世纪90年代,民间还流传着“火车好坐,衡阳难过”的说法。

这里对异乡人的强悍似乎一直如此,这可能源自民族融合冲突中形成的群体行为特征。

正因为强悍,清朝的湘军和后来的红军队伍中,常宁兵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咸丰同治年间,常宁籍阵亡兵勇中有名有姓的人;融入井冈的矿工,似乎也大多牺牲无考。

也有的说,在湖南人身上,可以找到灵气、霸气和匪气的统一,他们是一个不信邪的群体。的确,他们在斗争融合的往复中,若没有霸气,如何在山林间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没有灵气,如何在山川间修房造屋架桥开路耕田拓荒?如果没有匪气,又如何与外来的征讨相抗争?

强悍好斗,是不太友好时的表现。事实上,常宁人十分懂得给外乡人温暖,一直为他们提供庇护、帮他们(甚至同他们一起)蓄积力量。

所以,周敦颐来过这里。

在“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这一年(年),他经由舂陵河过常宁,在大义山下平安村结庐爱莲堂,讲学布道,留下后裔。

年,平安村纪念周敦颐诞辰0周年活动。图自网络

徐霞客来过这里。

年湘江遇险后,他在常宁一边带病游历,一边在柏坊和河洲两个驿站落脚安歇,等待友人资助,并在松柏寻找交通工具,养精蓄锐以待续游山川。

王船山来过这里。

年,他来到塔山脚下,为慕名而来的人们写墓志铭,给士人讲解《春秋》,历时三年,积累了大量思想资料,写下不少著作。

写出《声律启蒙》的车万育来过这里,近世耿飚和朱镕基也驻留过这里。

正所谓,对待敌人有猎枪,对待朋友有好酒。

这就是常宁人的脾味。

八脾胃

常宁有很多地方特色美食——盘龙黄鳝、鸡杂哈米、鱼鳞冻……

盘龙黄鳝。整根黄鳝下油锅煎炸,出锅后的黄鳝螺旋状盘曲,个个张口。吃时自黄鳝张口处撕开,挑出内脏。地道的常宁盘龙黄鳝没这么张扬的辣椒段,而是近乎褐色的辣椒面,但绝对辣得人张牙舞爪。图自网络

鸡杂哈米。红薯粉勾芡,比羹更浓稠。可加鱼肠、鸡杂、螺蛳肉等。可能属于外乡人的黑暗料理,网上搜罗图片难度大。

鱼鳞冻。草鱼鱼鳞晒干收集后熬制,质感如果冻、皮冻。看起来人畜无伤,但若淋上点辣椒油,配合姜丝,将辣得颇为过瘾。图自网络

一个产米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用大米做的各色美食——米粉、米豆腐、米麸蒸肉……

米粉,米线和面条的结合体。如图的酸豇豆肉末米粉是地道的自家味道。图自网络

米豆腐,大米磨成粉末熬煮成块,做时切成豆腐乳大小,常在冬季食用,捧着盛满米豆腐的碗,暖在手心;吃着热乎乎的米豆腐,暖在全身。图自网络,还不是最地道的常宁米豆腐模样

米麸蒸肉,请自行查找“荷叶粉蒸肉”,肉以五花肉为上乘。上锅蒸熟后,糙糙的大米碎粉充分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后,用自身略带焦糊的香味包裹住肉的浓香。图自网络

更狠的还是là味。

先说腊鱼、腊肉和腊肠这些腊味。

江南温润潮湿,在没有冰箱的年月里,腊味很好地延长了食物保存期限,丰富了冬春季节的餐桌。

尤其是腊大肠。

新鲜的猪大肠在柑橘叶子里反复揉搓洗过后,气味开始脱胎换骨,再置于秕谷糠壳的烟火上熏制,外黄里嫩,油光晶亮,做成菜肴后,不仅那股不可描述的气味没了,口感上更是韧脆得宜、绵软适中、油而不腻。

腊肉。左图是腊肉片,肥的部分晶莹透亮,瘦的部分色泽红润;右图是用腊肉做成的经典菜肴——萝卜干炒腊肉。萝卜干脆、腊肉韧,萝卜干糙、腊肉油滑,融合一碟,互相取长补短,开胃爽口,大快朵颐。

腊大肠。图自网络

常宁人的脾胃里,压轴大戏是辣味。

辣椒这种精灵,原产南美洲,能有效祛湿驱寒,还能替代价格昂贵的食盐,并且即便在山地也能随遇而安。所以一经传入,便在潮湿而不产食盐的这片丘陵上肆意生长。

无辣不欢。图自网络

常宁的辣,与贵州的酸辣、云南的香辣和川渝的麻辣完全不同。它看起来是低调温柔的,不显山不露水,丝毫没有夺人眼球的红灿灿或者油汪汪,但入口才知是耿直的,是不带酸、香、麻的,是开门见山的,是硬碰硬的,是龇牙咧嘴的,是“前门”难“过”、“后门”更难“过”的。

但常宁人乐此不疲。

炒鸡杂,图自网络。一份地道的常宁炒鸡杂,一定是有酸豇豆的,也一定是打眼就能看到红椒、青椒和泡椒的。

所有这些,在常宁人自己的表述中,就是——拌得蛮,耐得烦

常宁人说“霸蛮”是“拌蛮”,有咬牙坚持、不放弃的意思,也表示刚硬、执拗或顽固、死硬派。

而“耐烦”,有耐心、细心和耐得住寂寞等意思。

“拌蛮”有点风风火火的味道,“耐烦”则更像是和风细雨。

这可能是常宁人最典型的脾wèi。

无数常宁人和近邻共同形成“湖南人”这个群体。

钱钟书说:“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尤为深远。”

典型的脾wèi,在这块红壤上刨出怎样典型的物产来?

part4物产▲▲▲

九底色

红层盆地的红壤土,就是“赤”。《说文解字》干脆说“赤,南方色也”,莫非就是因为这块土壤的颜色而成为“赤”的本义?我们不得而知。

自大禹治水后,天下划为九州,《禹贡》说“任土作贡”——依照土地确定贡赋。

《汉书·地理志》说“(荆州)厥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也就是说,荆州一带(汉朝时常宁属于荆州)地方潮湿,农田等级在九等中为第八等,而所纳租赋是第三等。

王闿运在《湘军志》里,则毫不留情面:

“至其材赋,全盛时才敌苏松一大县,院司之选,在直省下等。”他说,整个湖南的财政收入,最好的时候,也不过相当于苏州府(大致今苏州市)或者松江府(大致今上海市)下某个稍大一点的县。

而“赤”终究是常宁大地的面容,且,如果和“贫”组队,那简直是穷得一无所有。

这里6成以上的山地和丘陵,都是红色的酸性土壤,看起来就不肥沃。

但这种土壤,并非简单的“赤贫”。

查阅二十四史,各代地理志均把常宁列为“中下”,甚至“下”。

在民国,全省县域共分三等,常宁是第二等。

年8月14日大公报的相关报道,图自《潇湘晨报》

湖南省对县等级进行重新划定,直接以县域土地面积、赋税、人口作为判定标准,“凡人口一万者计一分,赋税以二万元者为一分,面积以千万里者为一分。”面积、人口、财赋的总平均分数,在二十六分以上者为一等,十一分以上者为二等,十分以下为三等。

从全省来看,湖南土地并不肥沃,但承担的赋税义务却不低——“田下中,赋上下”。而常宁,大概正是典型代表——

因为这种土壤,物产还算丰饶;

因为这种土壤,正是部分树种的最爱;

因为这种土壤,在千万年沧海桑田后,形成了水稻土。

1万年前,与玉蟾岩先民做邻居的人们,一定也在这片土地上耕种过水稻。千万年来,这里形成了大片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水稻土,每年孕育两茬南方最典型的主食原料。

常宁春耕图,摄影/吴一龙,图自网络

十金属

这里,地下产金属。

而且,还是多金属。

西汉在全国设置51名专员管理金属开采,唯一的一名“金官”,专门掌管“五色之金”的开采和冶铸,驻地就在今常宁南边的桂阳县一带。所谓“五色之金”,包括金、银、铜、铁、锡。可见常宁的多金属开采,早在汉以前就有。

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说:“南方之知用铜早于北方……北方铜与锡皆少于南方。”

更早的典籍中说蚩尤善于作战,是因为兵器精良——其实就是冶铸技术更高超。

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始作兵也,利其械矣。(《吕览·荡兵》)

的确,常宁是中国有色金属矿冶的先驱。

这里有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

水口山第三冶炼厂的大烟囱,高米,建于年,时为亚洲之最。水口山是中国铅锌工业的发源地,最早开采于汉朝。图自网络

即使从西汉开始计,常宁的金属开采历史也已经超过0年。

近年,考古发掘的水口山青铜器冶炼、铸造作坊遗址则将湖南的冶炼史提前了0年

然而,“此恨绵绵无绝期”,地下矿藏终究不可再生。如今的常宁,已经是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的一分子。

幸好,此地油香0年。

十一茶油

这里,地上产茶油。

而且,优于橄榄油。

说到茶油,就不能不提油茶树。

这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生长缓慢,老枝可做拐杖。据说汉武帝时就有栽种。

常宁的酸性红壤土,简直就是油茶树的绝配。

红壤成就了油茶树,油茶树上结着黑褐色的油茶籽,油茶籽能榨出质地优良的茶油。

色泽金黄,气味清香,这就是茶油。

中国独有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油。

常宁茶油。图自网络

嫩芽成叶的季节,是孩子们的美食季——个别嫩叶因某种机缘,样子虽然还是油茶树叶,但增厚、变白或发红或发黄,成为“茶挂”,甜脆香嫩,是大自然恩赐下来的稀罕物。

茶挂,又称茶苞、茶耳,孩子们最爱的“山珍”。图自网络

花开的季节,又是孩子们的美食季——白色花瓣包围着的金黄花蕊中,有液体晶莹晃动。找一根中空的草梗,两头掐断当吸管,就能贪婪地吮吸浓稠香甜的花蜜。

油茶花,白色花瓣围着金色的花蕊。图自网络

茶油榨出的季节,更是家人们的美食季——新鲜的茶油,即便是炒一盘酸萝卜或者煎一盘豆腐,也是年度美味;甚至可以直接凉拌炒米,有生茶油别样的清香。

如今,茶油已经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木本植物油之一;常宁茶油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年)。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截图

成型的油茶林。图自网络

新建油茶林。图自新浪微博

愿油茶籽御风而上,继续做造物主撒向湘赣大地的金种子,为餐桌贡献滴滴浓香。

树上挂着的油茶果。图自网络

油茶籽晾晒场景。图自掌上衡阳

油茶籽以黑色和褐色为常见,泛着自然的油亮光泽。图自网络

《同治常宁志》说:“易收榨油,获利甚大。脊土之民,莳以易谷。其渣曰枯,可为炊,亦可御寒。”图中摞起来有一人多高的就是“茶枯”。冬天功效如煤块而无烟,开春可做肥料并杀虫,四时当肥皂,浆洗衣被。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常宁是中国油茶之乡。年底,常宁茶油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图自网络

十二其他

常宁人扎根在这块细浪翻腾的大地上,面朝红土背朝天,爬坡越坎、刨土刨山。

他们躬耕深山,在云雾深处掐下嫩芽揉搓出贡品香茶。

塔山山岚茶产自塔山山区,属于条形烘炒绿茶,条索紧秀、清香持久、醇厚爽口,图自百度百科

他们摹刻山石,在幽谷中再现了千年来的印章和篆刻;

中国印山,位于庙前镇金龙村,包括中国名人名章城、中国书法城、中国纪念印章城,AAAA级景区。图自网络

他们巧手翻覆,将版画送上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代表;

常宁版画作品《水荡瑶乡》,常宁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图自网络

绿水青山,蓝天红壤,在这里“徕几妹几”(常宁方言,徕几指青年男子;妹几指少女)的汗水下,正绘就着五彩的图画……

常宁市规划图节选

文章来源:平民絮语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