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十三五时期是衡阳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上贡献了衡阳力量。

一、砥砺前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外部风险与挑战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支撑衡阳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经济运行持续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面对困难和挑战,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精准发力,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通过实施振兴实体经济工程计划、争当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一体两翼战略等系列措施,确保了衡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亿,达到.5亿元,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较年末增长1.4倍,-年平均增长7.4%。从县市区(园)看,所有城区和园区年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7个县市中祁东县和常宁市发展速度较快,年均分别增长7.7%、7.6%。财政质量不断向好,年全市地方税收收入达.87亿元,较年增长18.4%;地方税占比提高到65.6%,较年提高16.2%。三驾马车持续发力,-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4%。

二、结构优化,现代产业构建新体系

十三五期间,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衡阳经济第一大产业。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6:33.0:54.4,与年比较,第一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2个百分点。特色农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五年来,全市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加强科技支撑和经营创新,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黄花菜、湘黄鸡、黄贡椒、茶油、茶叶等一批特色产业脱颖而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7个,有效认证累计达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产业扶贫到户覆盖率达到%(兜底除外),油茶产业扶贫创造了衡阳经验。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年的.77亿元增加到年的.59亿元,-年平均增长3.7%。先进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全市坚持把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先进制造企业抢滩登陆,央企(省企)、独角兽企业、老衡企、新衡企等四路大军主体作用日益显现。-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光电子器件、汽车、电动叉车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3.3%、14.9%、35.7%,工业产品年均生产销售率达99.1%。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7.2%,其中,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4%和23.4%。现代服务业引领转型升级加速跑。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力推动了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年,全市电商企业超过家,丰家洲文化科技产业园、人力资源现代产业园、富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衡南县成功申报年度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50亿元,是年的1.6倍,-年平均增长7.3%。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年均分别增长4.8%、5.5%、9.7%,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三、创新开放,城市竞争铸就新优势

衡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围绕现代产业强市建设,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全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平均增长4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2%。-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数由件提高到件,平均增长23.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1.件提高到2.24件,平均增长23.7%。年,全市建成创新中心、湘南湘西高新软件产业园、湘南湘西区块链产业园、衡阳市人力资源现代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园;新增创新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个,增长%,其中国省级创新平台15家;技术合同成交件,成交金额增长73.9%。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4亿元,较年增长1.6倍,-年平均增长9.0%;其中,出口额.41亿元,平均增长7.4%。十三五以来,成功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中欧班列正式开通,综保区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高新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通过长沙海关验收,水口山五矿集团保税仓获批建设,航空口岸呈报国家口岸办审批,全市开放平台的集聚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与德国、巴拿马等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实现外贸倍增,与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额46亿元以上;对外贸易合作遍及全球个国家和地区。

四、以民为本,幸福指数得到新提升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殷切寄语湖南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指示精神,从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扶贫、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落实到民生改善上,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工作的动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十三五以来,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市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年全市民生支出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2.97%,较年提高5.81个百分点。城乡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享受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人员达到23.15万人,较年底增加18万人;三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由.03万人次增加到.3万人次,参保企业户数由1.4万户增加到2.1万户。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8%、3.8%、3.5%、3.65%、3.49%,均控制在4%的目标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9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0.7万人。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较年提高元,-年平均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较年提高6元,-年平均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年的1.84:1缩小至年的1.81: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五、决战攻坚,全面小康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全市坚持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啃硬骨头、过深水区,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祁东县实现脱贫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6%,实现了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深入推进,市城区空气质量首次达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湘江干流衡阳段水质年均值达到Ⅱ类标准,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43个土壤重金属污染场地完成修复治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不良贷款持续双降,政府债务逐步化解,平台公司加快整合,处非综治考核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城乡和谐,大美衡阳实现新跨越

全市深入学习贯彻在湖南考察时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最强执行力打造最美地级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衡阳的颜值气质内涵,绘就新时代美丽衡阳新画卷。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建、扩建城市主次干道76条共公里,新增道路面积万平米;14纵9横的干线公路骨架基本拉通,6条铁路纵横交错,高铁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湘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衡阳港丁家桥港区、松木港区等4个千吨级以上港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南岳机场一期改扩建任务完成,开通航线数量达18条,通航航点达30个;大浦通用机场一期建成投用。全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五年来,衡阳获批国家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湘南地区中心城市、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先行先试示范城市等金字招牌。武广新区建设如火如荼,滨江新区、来雁新城初具规模,市区三纵三横四环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经济、文化、科教功能首位度跃升,成为聚集先进生产要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勇立潮头担使命,乘风破浪展作为,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衡阳振翅待飞。迈好第一步,再上新台阶,为全省三高四新战略落地作出新贡献,需要我们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全力打造五个中心,扎实推进一体两翼建设,推动衡阳各方面工作朝着更高目标全面提升,为衡阳重现昔日辉煌、重拾历史荣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衡阳市统计局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