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7/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面↑衡阳晚报↑,   珍藏在古祠正梁上的红绸布,记录了刘氏古祠的建造时间。

  衡南刘氏一脉像常青树一样生生不息。

  刘氏古祠是刘氏一脉的精神图腾。

  墙头的青草见证刘氏古祠经历的沧桑岁月。

  古祠堂镂花的窗户布满蜘蛛丝。

  刘氏古祠虽经历多次“劫难”,但每每化险为夷。

  刘氏古祠周边,还有不少古建筑。   本报讯(文/图晚报记者王靖)在衡阳乡间行走,每一栋古建筑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衡南江口镇中甲村与冠市镇冠市村交界处刘家大屋的刘氏古祠也不例外。   这座建于明崇祯十年(公元年)的古建筑,数次遭遇劫难却每每逢凶化吉,最终得以完整保存,成为衡阳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并有原始文字记录的明代古建筑之一,文物价值可见一斑。   数百年来,刘家大屋人才辈出,仅晚清光绪和同治年间,就有21人受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封赏“表彰”,其中刘光裕家族更是四代五人同时获得同治皇帝的封赏,风头一时无二。解放后,刘家大屋更是走出了数十位各级领导干部、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等。   进入新千年,刘氏古祠日渐破败,76岁的刘桂枝等老人义务组成了修缮委员会,为重修刘氏古祠而四处“化缘”奔走,成为衡南江口刘氏一脉精神图腾的守护者。   古建筑主梁中发现封藏的原始文字记录   这是一个有些意外的发现。   年11月,一位泥瓦工在整修刘氏古祠房顶破损的瓦片和房梁时,无意中在这座建筑的主梁中,发现了一块正方形的红绸布。   红绸布上写有“蠡斯衍庆(为繁体字)明思宗崇祯拾年岁次丁丑菊月上浣(为繁体字)谷(为繁体字)旦建造”。76岁的刘桂枝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在房屋主梁上一个封闭的木洞中发现的,除了红绸布之外,还有几支毛笔。   房屋的主梁上为何会封藏红绸布和毛笔呢?市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洪载辉告诉记者,古人在房屋建设完工后,都会用毛笔在红绸布上记录房屋的完工时间,并题上给子孙后代的祝福语,然后在房屋主梁上挖一个洞,把毛笔和写有字迹的红绸布封藏起来,作为房屋建设时间最原始的记录。   “蠡斯是一种昆虫,蠡斯衍庆意在祝福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洪载辉说,“明思宗崇祯拾年岁次丁丑菊月上浣谷旦建造指的是建筑时间。”   他还告诉记者,随着岁月的更替,这些主建筑在后期维修时,通常需要维修主梁,但很多古建筑的后人或维修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维修时往往把大梁直接换掉,或者有的维修人员维修前从大梁中取出了红绸布,但维修后却不将其重新放入大梁进行封藏,由此造成大量古建筑最原始的文字记录丢失。   “刘氏古祠虽经历了多次维修,但记录建筑时间的红绸布能完整保留,确实不易,所以,刘氏古祠是衡阳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并有原始文字记录的明代古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洪载辉说。   仅晚清就有21人获皇帝封赏   青砖碧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位于衡南江口镇中甲村与冠市镇冠市村交界处刘家大屋的刘氏古祠,在群山与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尤其引人注目。   刘氏古祠规模较大,占地有多平方米,并且保存较为完好,共有前、中、后三个大厅,左右两个大横,二十二间厢房、四大天井、三十根大木、石圆柱,整个建筑高大雄伟,令人肃然起敬。   衡南刘家大屋的开基祖为刘正辉,南宋端平元年(公元年)出生,原居住在江西吉安,是刘明源的代孙。   刘正辉从江西吉安迁至衡南江口后,在这里繁衍后代,他的曾孙刘元汉生了七个儿子,分别为刘运极、刘运枢、刘运柄、刘运柱、刘运权、刘运桂和刘运松,形成衡南刘家大屋的七大房。七大房又分别“发枝”,至今已经繁衍了31代,共有3万余人。   由于战乱的原因,衡南刘氏宗谱中,有五修宗谱资料在战乱中丢失,使得这个家族的历史,从南宋到清初几乎成为空白,也就是说,从南宋端平至清初这段时间的历史,都没有详细的记载。   尽管如此,刘家大屋的锋芒并没有被完全掩盖。   据衡南《刘氏七修宗谱》的主编、91岁的刘斯朴老人介绍,仅清代光绪和咸丰年间,这个家族就有21人受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表彰。解放后,先后有数十人人出任省、市、县级领导干部。   在21位受到皇帝“表彰”的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刘光裕家族,刘光裕因为平定江西乐平之乱有功而获得封赏,他的官职为提督衔记名总兵,封花翎总兵衔选用副将同勇巴图鲁,振威将军。   最有意思的是,这次封赏从刘光裕到他的曾祖父刘沾举、祖父刘至衡、叔祖父刘至卫及父亲刘清河,同时受到了表彰,其中,刘沾举封为振城威将军,其妻黄氏封为一品夫人;刘至衡封为振威将军,其妻卜氏封为一品夫人;刘至卫封为五显将军,其妻莫氏封为夫人;刘清河封为五显将军,其妻陆氏封为夫人。   在衡南江口镇中甲村与冠市镇冠市村,除了刘氏古祠之外,还分布着十多栋古建筑,每栋古建筑的背后,都是一个显赫的刘姓分支家族,遗憾的是,由于资料的丧失,这些古建筑的源头主人,已难以考证。   解放后,刘家大屋同样人才辈出,刘新吾曾任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刘家大屋的刘氏一脉中,有6人担任地市级领导,18人任正县级领导,14人任副县级领导,获得正教授职称的16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有4人。   历经数次劫难每每逢凶化吉   从明代崇祯十年建成到现在,刘氏古祠经历了多年的风云际会,虽历经数次劫难,但幸运的是,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从有记录的资料看,从民国到解放后,刘氏古祠经历了多次劫难。”刘桂枝老人说。   民国期间,战乱频频,刘氏古祠曾被当地乡绅作为私塾使用,由于是读书的学校,所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军阀混战期间,这里曾驻扎过部队,虽是临时指挥所,但幸运地躲过了炮火的袭击;抗日战争时,这里曾被作为国民党部队的粮仓,受到了重点保护。解放后设回龙乡,乡政府就设在刘氏古祠,乡政府搬迁后,又作为粮仓使用。从年开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刘氏古祠是高岭联校所在地,成为了周边村民子弟就读之地,因而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高岭联校撤销后,“空闲”下来的刘氏古祠由于年久失修,损毁逐渐严重。   “比如屋顶漏水,门窗风化腐烂等问题接连出现,最破败的时候,屋里长出了杂草,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刘氏古祠会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刘桂枝说。   为了保护衡南刘氏家族的精神图腾,刘桂枝等人义务组成了修缮委员会,从年开始,四处奔走“化缘”,陆续筹集款项维修刘氏古祠。   就像燕子衔泥筑窝,每年筹到一些款项,就修缮最需要修缮的地方,经过十多年努力,刘氏古祠破败情况逐渐改善。   但由于每年筹集的资金有限,刘氏古祠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破败的危险。   78岁的刘长根老人十分动情地吟诗一首:“刘氏明代古祠堂,岌岌可危总牵肠,族众数次捐现款,加固主体不走样;全面修缮此祠宇,还需资金几十万;宗亲虽能如继往,杯水车薪难支撑;恳请记者鼓吁呼,文物主管给立项。”   “衡阳保存完好并有原始记录的明代建筑已经不多,古建筑一旦损毁,即使复制也失去了文物价值,所以,对于刘氏古祠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洪载辉说。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庢不鐤楀尰闄?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庤垂鐢ㄥ灏?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