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慕名并有幸走进湖南江华。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潇湘源头,位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结合部,被称为中国瑶都。

江华作为集“老、少、山、边、穷、移”于一体的县,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个亿,却创造出了惊人的教育奇迹,实现了最好的房舍和建筑是学校,待遇落实最好的是教师,教育最美的条件和环境是乡村,工作劲头最足、幸福指数最高的是乡村教师,而且越边远学校的教师,精神面貌越好,幸福感与职业的尊严感越强,扎根乡村教育的愿望越强烈。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江华不少大瑶山里的教师和校长都不愿进城,不愿进机关。

在不少地方乡村教育日益凋敝的当下,江华的乡村教育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令人如此神驰与向往?在不少教师想着法子纷纷逃离的今天,江华的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为什么能够心甘情愿地扎根,为什么都能倾情地诠释着教师的神圣使命与天职?

在江华教育奇迹的背后,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江华教育局局长—-唐孝任。

是他对教育无怨无悔的坚守、用心与付出,是他对人生价值的不断叩问与追寻,是他用自己的良知与责任,用自己的信仰与行动,把生命的意义传递给了更多的生命,才有了今天江华教育的可圈可点,辉煌与灿烂,也才有了江华教育人现在的扬眉吐气,尊严而又荣耀!

担当:临危受命挑重任

从本世纪以来,直到年初,江华教育一直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教育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教师队伍外部保障不力,内生动力欠缺,教育内部生态秩序恶化,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落后,校园文化建设一片空白,系统上下作风涣散,不思进取。

特别是年,江华教育腐败窝案发生后,江华教育更是内忧外患,草木皆兵,一盘散沙,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让江华教育颇受诟病与质疑。

年12月,在江华教育危难之际,唐孝任同志被组织上任命为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

这个曾经做过教师、中学副校长,当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干过6年乡镇党委书记,看起来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爽朗耿直、朴实率真、刚强自信,充满激情的瑶族汉子,硬是以一腔热血,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付沉甸甸的重担。

能否在人们的冷眼中尽快走出江华教育发展的低谷和困局,以一个新的工作状态和新的教育形象面对江华父老乡亲?

能否在植根江华这样的一个民族自治县,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和束缚,趟出一条区域素质教育推进的路子?

能否在当下社会浮躁、教育功利、家长焦虑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构建出一方教育的良好生态?

能否在留住青山绿水的同时,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传承好乡风文明,探寻到一条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有农村特色的乡村教育出路?

能否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做适合乡村的教育,做适合孩子的教育,做有根的教育,真正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

能否在捍卫乡村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尊严的同时,能够通过乡村教育的发展,承载孩子与家庭的更多希望,点亮乡村生活的美好未来?

能否在坚持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的同时,通过思想引领,理念革新,办出师生们向往的理想教育?

能否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让每一所学校,包括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溢满幸福,让师生们都能过上快乐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唐孝任带着这些问题走马上任,并开启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奋力破局模式。

之后,江华教育在他的带领下,八年“抗战”,在困境中求变,在摸索中行进,在发展中突围,通过对“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的架构与生动实践,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不被落下,让每一所学校都不薄弱,让一方教育美好而有温度,实现了江华教育的脱胎换骨、华丽转身和化蝶蜕变,走出了一条凸显乡村县域教育特色的道路,打造了一种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县域教育特征与特色的“江华模式”。

角色:从不把局长当官来做

教育局长不同于其他官员,这应该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但是在很多地方,教育局长却在官本位的影响与侵蚀下,“官”气浓厚,“官”味十足。

他们成天忙于迎来送往,忙于各种应酬,忙于关系勾兑,忙于权力攀附。讲话要么套话连篇,要么照着稿子念,没有思想,也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工作人云亦云,按部就班,没有思路,没有招数,水中摁皮球,顾此而失彼。

而唐孝任局长却从不把自己当成行政官员,他用“教育家”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角色扮演,他用自己的专业引领来推动江华教育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今年七一前,我们去江华采访唐孝任局长,恰逢江华教育局在江华第二小学召开建党99周年庆祝大会。我们卧底会场,真切地见证并感受到了他的功夫和风采。

在大会上,唐局长以《路》为题,脱稿为大会作了一个生动的报告。其报告,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娓娓道来,如坐春风,让大家倍受鼓舞。

在报告中,唐局长从中国共产党的救国、建国之路,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谈起,讲到了江华美丽校园的构建之路,江华幸福师生的探寻之路,江华理想教育的追逐之路。

他特别谈到他心目中的江华理想教育,他说,他心目中的江华理想教育,不是只有分数的教育,不是死整蛮干的教育,不是反复考练的教育,不是仅仅把学生当成应试机器的教育,不是用唯一的一把尺子把绝大部份学生丈量成差生的教育,也不是只顾眼前,不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教育,更不是无度竞争,残酷拼杀,置师生生命健康于一边,让一方教育生态遭到破坏的教育。

他描述他心目中的江华理想教育,是学生向往并适合他们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枝可依的教育,是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本真,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是能够体现一校一特色、一师一风格、一生一特长的教育,是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教师们能够体体面面地享受职业尊严和幸福的教育,是学生们若干年后还留恋校园时光,教育人能够体面地生活,数年后还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教育。

唐局长还特别强调,江华的理想教育,是一种取向,一种期待,一种向往,一种梦想,一种愿景,一种追求。要把教育理想变成理想教育,把理想教育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江华的校长,包括江华所有的教育人,这当然也包括他自己,要对教育有情感,不能把承载使命的职位当官来做,不然,那将是一所学校、一方教育的悲哀。

他深情地说,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孩子的成长与未来都在我们身上,一方教育的发展重任都在我们肩上,如果我们用“官”来定位自己,打官腔,摆官架子,耍官的威风,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亵渎。

由一场会和一个报告,让我们领略到了教育家办教育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体味到了“有什么样的教育局长,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句话的份量。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当教育局长和校长越来越不像行政长官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越来越像教育了,我们的学校就越来越像学校了。

执着:挥之不去的教育情怀

教育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一不能没有的是情怀。有了情怀,就有了一种对教育近乎天然的痴迷。江华教育人都知道唐孝任对教育的那种“痴”。

在教育局长任上,唐孝任一干便是八年了。在这三千个日日夜夜里,他把心紧紧地贴着教育,他把全身心都融进了教育。这期间,他曾有提拔的机会,但他想到大山里的孩子,想到自己还没有实现的教育理想,他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我感觉到,我好像是为教育而生的。只有教育才对我的口味,也只有教育,才能让我充满热情,点燃我生命的激情。”唐孝任局长笑着对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不做教育局长了,对教育的那份情怀,我会始终割舍不下。到时候,我就和汤局长你一起传播陶行知教育思想。”

我说:“好啊,唐局长不仅要传播陶行知思想,还要把江华的教育经验在更大的范围传播开去。”

在和唐孝任局长的接触中,如果闲聊其它话题,他保持沉默,但只要谈到教育,只要谈到江华教育的发展,只要谈到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相关的东西,他便眼睛为之一亮,精神抖擞,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大家都对我们说,唐局长喜欢校园,喜欢校园里的味道,喜欢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喜欢孩子们在校园里打闹嬉戏,奔跑狂欢,喜欢看老师们在课堂上神采飞扬,手舞足蹈,也喜欢走进教室坐在那里听课的感觉,还喜欢和校长、老师们在一起探讨交流学校发展以及孩子成长等问题。

当然,他更喜欢看这些年在他的亲自规划和指挥下,在他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之后,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新学校傲然屹立于江华大地,一个个美丽校园的灿烂绽放。

唐局长夫人潘海珍是江华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她说,节假日或傍晚时分,他叫我陪他散步,但差不多都是围绕学校周边转转,很多时候走着走着,人就不见了,他就跑到学校里去看校园,去与老师和孩子们交谈了。

魄力:锲而不舍也要坚持到底

唐孝任局长凡是认准的道儿,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阻力,他绝不会后退半步,哪怕是披荆斩棘,冲破重重难关。他的这种工作魄力,在江华是出了名的。

这种魄力源于他的站高望远。年,按照移民人口数量,水口中心小学按占地41亩规划,唐局长两次实地考察,认为原规划缺乏长远考虑,便力排众议,最终实现新建学校规划用地62.5亩。

江华思源学校建设在县城的一块黄金宝地,最初设计规划为24个教学班,建设用地60亩,唐孝任局长顶着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指责,通过两次规划调整,最后建成了一所占地亩,有60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

这种魄力源于他的无私无畏。为了教育发展,为了捍卫教师的利益和尊严,唐局长不是唯命是从,唯唯诺诺,而是敢于向地方官员说“不”,敢于同当地领导叫板。

唐局长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底气,离不开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离不开江华教育人的有为才有位,离不开江华教育人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江华县委、政府各项工作布署的全力尽责和担当。

尽管唐局长和他们叫板了,或者争得面红耳赤,江华的官员却心服口服,江华党委、政府对教育越发重视和支持,对他越发喜欢和信任。

这些年来,江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年以来,全面实施合格校园、县城学校提质扩容、教师安居、移民学校复建、村小改建等教育“七大”工程,新建成18所幼儿园、9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个,年全县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全面化解“清零”。

在江华财力吃紧的情况下,建成教师公租房、周转房套,名教师搬进新房,基本上满足了乡村教师一人一套房的需求。

而且教师的“五险一金”、体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教师年终绩效评估奖、文明县城奖、综治维稳奖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全县教师的年平均收入,高于县内公务员平均收入多元,偏远的乡村教师每年享受津补贴比县城教师高达2万元。

这种魄力源于他的倔强不服输。唐孝任局长把“校长回归课堂”作为狠抓校长队伍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每年都要举办校长上课、听课、评课比赛。

开始的时候,校长们觉得不洒脱,不自在,也很不适应,于是闲言碎语、告状信满天飞。唐局长不妥协,不让步,相反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硬的举措倒逼校长拿起书本,走进课堂,搞起教研。

比如坚持“不换思想,就换校长。不上台阶,就下台阶”;同校长们共读一本书,脱稿交流读书心得;亲自上课,亲自评课,亲自听校长的课,亲自批阅校长工作日志;对校长好的做法和工作成效在江华教育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