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TOP 衡阳县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战国中期衡阳属楚。西汉为承阳、钟武县地。隋开皇九年(年)并县,置衡阳县。自隋以来,虽有分合,但县的建制未变。年7月,衡阳县一分为二,东南称衡南县,西北仍称衡阳县,县治迁西渡镇。 END全县25个乡镇地名来源,你知道多少?1樟木乡樟木寺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方湘江西岸的一处小山丘上。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樟木寺系盖木居士旧祠,后因周围樟树丛生,故以“樟”代“盖”,取名“樟木寺”。罗隐有咏《泊木居士庙》诗。 2集兵镇关于集兵滩的来历,说法有两二:一为史料记述。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元顺帝时,衡州府发兵攻打敞峰(今渣江镇黄柏村厂峰寨),集兵于河滩,故名“集兵滩”。一为民间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南巡岣嵝峰,见峰下一山气势非凡,断言此地久后必出神皇。此话果然言中,神皇在岣嵝峰下的泉塘坳一户名叫上官仙的人家降生。此事惊动了当时朝中皇帝,立即调兵遣将来衡州镇压神皇。官军从衡州一路北上,先在一河滩集兵,继而奔赴泉塘坳将神皇捕杀。后人据此将神皇出生之地取名神皇山,把皇帝驻兵的河滩称之为“集兵滩” 3岣嵝乡岣嵝峰是衡阳县的名山,古来称为衡山的主峰,故衡山又名岣嵝峰山。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岣嵝峰本南岳之别名也”。岣嵝峰是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雄峙于县境的东陲,海拔.5米,跨神皇、岣嵝峰两个公社。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嫘祖峰稍西,一峰亚之,望若俯背,故名佝偻”。人们以为“佝偻”二字意义不佳,便把“佝偻”改称为“岣嵝”。今沿用之。岣嵝峰上有禹坛,宋代所立。到了清代重加修茸,改称禹祠。4板市乡板桥位于板市乡板市村,古为通往衡州(今衡阳市)的驿站。因其驿道用青石板铺设,驿站有一座石砌小桥,连接上下两条街道,桥上建有凉亭供过往行人歇息,故名板桥。 5杉桥镇古以杉木建的桥而得名。据清同治《衡阳县志》和乾隆《衡州府志》记载:石狮涧水经此始有杉桥之名;有上、中、下三桥,上杉桥和下杉桥相距一里,广狭相惹。又载:“其地莲子尤美,冠于湘产。”亦产砂石磨,销路颇广。6樟树乡樟树坳位于樟树乡樟树村。传说此地曾有数株古老樟树,故地因树而得名樟树坳地处衡阳县与衡阳市郊城乡结合部,且与西渡经济开发区融为一体,民殷财阜。素有衡阳县“东大门”之称。7西渡镇西渡之名始见于宋《元丰九域志》。志称:衡州西去宝庆(今邵阳市)经此渡蒸水,遂名西渡。旧时西渡今称西渡老街,位于蒸水西安。年7月,衡阳县分为衡阳和衡南两县后,衡阳县治由衡阳市城北(今石鼓)区迁至西渡,在蒸水东北岸江口町新建县城。 8岘山镇岘山寺位于岘山镇光辉村。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该寺原在湖北,后迁至衡阳,寺仍沿袭旧名。今寺无存。清同治《衡阳县志》有一段关于岘山寺的记载;“寺有明成化时钟。旧为金龙寺。传云先有此寺,后有衡州城,然则此寺在唐武德前也。”因该寺历史悠久,故乡得寺名。 9井头镇井头江俗名井里江,意谓经中之泉源于武水河之水。清同治《衡阳县志》载:“井头江水自西来注之。衡人以泉水为井,此泉出武水中,寒浸沙清,灌注百顷,故以井头名江。”井头江地名源于此井。 10关市镇关市关市以关帝而得名,旧名六龙町。清同治《衡阳县志》载:“武水迳六龙町关市桥,山干六龙均会与此。”又称:“环山如笼,不利来客。” 11演陂镇演陂桥源于演陂水(今称演水),古人在此河上建桥,故名演陂桥。据传,演陂水故道经三圣寺有一单孔石桥,后因河水改道而成为街道路面,现仍有残痕可见。河床改道后,明、清时曾先后建三拱和五拱石桥,以加速河水流量。今为原省道线跨越演陂水的公路桥。 12栏垅乡栏垅铺位于栏垅乡栏市村。相传清代开始在坦塘和山塘两条垅的汇合处建有茶、酒和药铺,故得名栏垅铺。今发展成为小集市。13库宗桥镇库宗桥昔称“傅宗桥”,相传明末清初,有“傅”、“宗”二位巨商为首捐资在此建桥,故得此名。因“傅”、“库”近音,后人们就习惯称之为库宗桥。 14金兰镇金兰寺传说仙人牵金牛路过桂花桥,因桥边兰草丛生,后人便在此筑寺,冠名“金兰寺”,寺东北的聚湖峰上有聚湖庵、仙人洞、响鼓岭、滴水岩、三眼井、仙人掌、牛子石、乱石窝等胜景。清同治《衡阳县志》载,金兰宝地,川漾金沙,山长芳草,由此得名。15洪市镇洪罗庙此地名由来有两种说话:一种说话见之于清同治《衡阳县志》所记载:“洪罗市,西乡大市也。初,有神像随涨东下,得而祀焉,甚有灵异,此后涨水自退。故名洪罗庙”另一种来自民间传说。相传此地住着洪、罗二姓,洪姓住蒸水西岸邓家台,罗姓住东岸罗家屋。二姓联姻后共建一庙,取洪罗二姓氏冠名为洪罗庙。 16大安乡原名火安堂,位于大安乡火安堂街上。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旧传此地设虎阱,因曰虎陷塘。”“虎陷”与“火暗”音近,故称火暗堂。年3月成立火安乡人民政府,在刻制印章时,误将“火”字刻成“大”字,故将错就错更名为大安乡。火安堂仍沿袭旧名。17曲兰镇曲兰之名源自两种说话:一说当地有一条弯曲小河,河边上长满兰草,“曲河兰草”,故名曲兰。另一说市,旧时河边有一凉亭,有人在亭中一边弹曲,一边赏兰,故亦名曲兰。二说孰是孰非,无可考证。18三湖镇三湖町位于三湖镇。因境内有上湖、中湖、长湖三町,古称“三湖町”。地域广袤。良田沃壤,群山环绕,好似天然城墙。清同治《衡阳县志》载:“汉时,重安(侯国)故城设福城寺。”为东汉末年“孙坚讨破区星之地”。又传:清初吴三桂欲立皇城于此,因土轻该设衡阳迴雁峰寺。19金溪镇金溪庙相传在金坑、金溪二水汇合处,有金鸡戏水,而后河内出金,于是人们在此立庙,命名为“金鸡庙”。庙内对联曰:“仙鸡赐贵最早,金溪流水更长。”因“金溪”比“仙鸡”更能致富于民,遂将“金鸡庙”更名为“金溪庙”。清同治《衡阳县志》载:“绞车岭水迤西八里,志龙兴桥合高境两小水,如蚁穿曲珠。” 20溪江乡九峰山位于溪江乡的九峰、长峰、华峰三村交界处,由九个山峰相连而成,故名“九峰山”。传说有一位神仙坐在九峰山顶数峰数,反数来,顺数去,怎么数也只有八个峰,原来是忘了他自己坐的那个峰没有数。可见神仙也有糊涂的时候。 21界牌镇界牌之名出自界碑。清乾隆元年(年)官方在衡阳、衡山二县交界处的路旁立一碑牌,上书“南来衡阳,北去衡山”。故界牌因此得名。 22石市镇石市桥简称石市,位于石市镇石市村。相传清康熙年间,有乡民捐资在此建一石砌拱桥,俗称石头桥。因该地属丹霞地貌,盛产石材,当地百姓多用石材建房、铺路和修建水渠,故有“石市”之称。23渣江镇渣江地名有两种传说。一说源于县志。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吴葛祚为衡阳太守,郡境有大槎横水,能为妖怪。祚将去官,乃大县斧斤将伐去之,明日当至。其夜,居民闻江中汹汹有大声非常,旦往视,槎移去数里,驻在弯中,自此无患。槎、查同字,旧以为查江所由名也。”一说来自民间。传说因蒸水、柿竹水库汇合于此,泥渣长期停滞,形成江边平地,故名“渣江”。 24台源镇台源寺始建于宋度宗咸淳元年(年)。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臺源寺,兹名已久,但“臺源”无义,当为“台源”。昔智者大师,宏天台之数,其徒宗之,故建寺名。俗书“臺”皆作“台”。清人夏书有《访台源古寺》诗。 25长安乡长安乡于年5月由原衡阳县台元区大胜乡、长安乡撤区并乡建制而成,乡政府机关驻长塘铺街上。境内有口长方形的水塘,塘岸上建有店铺,叫长塘铺,店主旅客下塘游泳,而塘水清澈,塘底平整,浴者甚为安全,人们遂称为长安塘,乡政府便以此得名。 本文选自《蒸阳地名》,摄影/乐道自天成、爬上窗台的草、叶子、吉祥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