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历史悠久,早在约几万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祁阳已进入到奴隶制社会,年在下马渡镇寨子脑、书家铺和肖家村镇的晒禾坪等地发现打制、打制与磨制相间的石器以及商代窑址,说明祁阳很早就属于开化地区。 春秋战国时,祁阳为楚之南疆。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祁阳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郡南部置桂阳、零陵二郡,祁阳属零陵郡的泉陵侯国。东汉时除泉陵侯国为县,隶属未变,直至三国东吴末期,祁阳仍属零陵郡。两汉时,祁阳这片土地上经济生活有了明显的进步,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东吴孙皓元兴元年~天纪四年(~),分泉陵县,置祁阳、永昌二县(另一说是民国《祁阳县志》载为东吴孙亮二年,即公元年设县),祁阳县设县治(县城)于今祁东县金兰桥镇新桥头村,因县治地处古祁山(指衡南县之祁山,衡南称岐山,祁阳则算祁山)之南,故名祁阳。永昌县设县治于今祁东县砖塘镇烟合岭。当时祁阳境域限于清江流域和湘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及今衡南县一部分地方。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祁阳隶属未发生变化。 隋开皇九年(),撤并州县,祁阳、永昌二县并入零陵。唐武德四年(),恢复建置,永昌县并入祁阳县,县域面积扩大了一倍,达到多平方公里。不久废县。唐贞观四年(),重新恢复祁阳县,仍属零陵郡。同时,将县治迁至老山湾(今茅竹镇老山湾村和茶园村一带)。这时祁阳不仅版图扩大了,而且县治也迁到濒临湘江、交通方便的“四达之衢”的新址,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条件。其时手工制陶业最为发达;虽经“安史之乱”,而“湖湘尚宁”,以至唐末,经济、文化一直是发展的。 宋代祁阳隶属未变。元时属永州总管府。明清时期属永州府。由于老山湾地势低平,常受水浸,城区狭隘,不利发展,明景泰三年()将县治迁至西北高埠檀山湾,今祁阳县城。自宋至清四朝,虽多有战乱,社会经济是向前发展的,至清乾隆年间,能向“湘潭、汉镇”岁输稻谷10万余担;而文化上历宋、元、明、清四代,一直称盛,共考取进士人,举人人。 民国3年(),祁阳属衡阳道,不久,废道。民国27年,设行政督察区,祁阳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时期,近、现代工业开始在祁阳兴办和发展,年前后,华东、长沙等外地11个工厂相继迁来祁阳,新兴产业工人骤增至多人,以及湘桂铁路通车,交通方便,商业发达,祁阳曾出现一个短时期的畸形繁荣。年日军侵陷祁阳,外地工厂全部迁走,日军烧杀抢掠,加之天灾人祸,祁阳经济一度衰退。 康熙永州府志记载:祁阳县,汉武帝析长沙为零陵郡,祁阳乃泉陵地也,后汉因之。三国吴置祁阳县,隋改零陵县为永州,而祁阳并入零陵,不为县矣。唐李靖抚慰岭南,立祁阳为县,隶永州,历宋元明及国朝皆因之。编户一十四里。祁阳县袤一百三十五里,广一百九十里,东至衡州府常宁县界一百里,西至东安县界九十里,南至零陵县界三十五里,北至衡州府衡阳县界一百里。康熙年祁阳县领乡十四:坊廓乡,在城,旧名永兴。永隆乡,在县北。普乐乡,在县南。太平乡,在县北。永昌乡,在县东北。上祁阳乡,在县东。下祁阳乡,在县东南。上归阳乡,在县东南。下归阳乡,在县东南。上和平乡,在县东北。下和平乡,在县东。上文明乡,在县北。下文明乡,在县治北,明景泰后始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第七行政督查专员公署为零陵地区专员公署。祁阳仍属之。解放后,祁阳共设6区。第一区,驻观音滩,辖三吾镇、保浯乡、观桥乡;第二区驻归阳,辖归阳乡、靖炎乡、四靖乡;第三区驻白水,辖福泉乡、民治乡、大忠乡、潘家乡;第四区驻洪桥,辖至昌乡、金兰乡、振中乡;第五区驻龙家亭子,辖四治乡、景卿乡、民有乡;第六区驻文明铺,辖保麓乡、同文乡、文明乡。年,改属湘南行政公署(衡阳、零陵、郴州三个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公署),4月,将原祁阳县的东北部地区划出,另置祁东县。年,将宁远县和常宁县的部分地区划入祁阳,置金洞区(今金洞林场),7月,撤湘南行政公署,祁阳改属衡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年又改属零陵地区行政公署(永州市)。年隶永州市至今。 祁阳从三国东吴置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隶属多有变动,且境域历代变异很大,但祁阳县名一以贯之,且均为“郡之首邑”、“一等县”、“特等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祁阳曾是三度为“侯”一度为“伯”的封地。 祁阳境域,历代有所变异。三国时,祁阳境域限于祁山以东之清江流域和湘江以南的部分地区,还包括今衡南县部分地区。唐武德四年,永昌县并入祁阳县,遂拥有祁水流域和白水的中下游地区,面积广大,直至民国未变。年,将原祁阳县的东北部区、乡划出,另置祁东县。年,将宁远县和常宁县的部分地区划入祁阳县,置金洞区。为解决内下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问题,湖南省人民政府于年11月批准,将宁远县荒塘瑶族乡的瓦窑村、新屋场村划归祁阳县管辖。祁阳的境域经过历史上归并、分割和再归并之后,迄今面积为平方公里。 祁阳县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自建县始即称乡里。北宋熙宁年间废乡里,改称都保,元丰年间仍复旧名。元、明及清初承宋制。清康熙三十五年()增辟2乡,共为16乡,即:方廓乡、上和平乡、下和平乡、上文明乡、下文明乡、上祁阳乡、下祁阳乡、上归阳乡、下归阳乡、太平乡、永昌乡、永隆乡、普乐乡、永丰乡、庆兴乡、新化乡。康熙三十七年改16乡为16都。嘉庆年间恢复旧名,直至清末。辛亥革命以后到民国16年以前,湖南省政府于民国元年提出开办团防,祁阳共设团,后合并为39团;但地方行政组织仍袭清末之旧。民国18年,倡行地方自治,改39团为6个自治区和39个自治小区。民国23~24年,实行保甲制,废小区,改称乡镇。乡下设保,保下设甲,甲由数十户组成,各有长,以司其事。全县仍划为6个区、40个乡、1个镇。民国27年废区存乡。民国28年,调整为33个乡镇。民国36年,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将33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即:三吾镇、观桥乡、民治乡、保浯乡、四治乡、民有乡、同文乡、四靖乡、金兰乡、保麓乡、潘家乡、大忠乡、福泉乡、文明乡、景卿乡、振中乡、靖炎乡、归阳乡、至昌乡。 年10月祁阳解放,旧政权虽被推翻,但保甲组织形式仍旧。只在县一级之下,乡一级之上,设立区级行政组织。当时划为6个区,下辖19个乡镇。第一区:区公所驻观音滩,辖三吾镇、保浯乡、观桥乡;第二区:区公所驻归阳,辖归阳乡、靖炎乡、四靖乡;第三区:区公所驻白水,辖泉福乡、民治乡、大忠乡、潘家乡;第四区:区公所驻洪桥,辖至昌乡、金兰乡、振中乡;第五区:区公所驻龙家亭子,辖四治乡、景卿乡、民有乡;第六区:区公所驻文明铺,辖保麓乡、同文乡、文明乡。年,将原有的6个区析为13个区,外加城关区共14个区。区辖乡镇个。10月份,又增设12个乡。 年4月25日,将其中的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的全部和第五区、第六区的大半部划出,析置祁东县。9月10日,祁阳县重新调整行政区划,设11个区和1个区级镇,区下共设个乡、4个乡级镇、8个居委会。年10月将城关区改为城关镇,增建水上乡(年7月撤销)。年6月将宁远和常宁县部分地区划入祁阳县,设立十二区,驻金洞,辖21乡,即:白沙源、鸭婆凼、三叉岭、小茗洞、金洞、小金洞、秧田、水东、乐山、大坝头、江口、大茅坪、白泡迥、蒋家冲、凤凰、白果市、鹧鸪岭、石鼓源、南冲源、枣树源、枧下。 年根据国务院指示,撤区并乡,将原有的个乡(镇)合并为50个乡、3个镇;撤销区的建制,设办事处,作为县政府府的派出机构,分辖部分乡镇。年5月合并为24个乡。9月,将全县24乡镇、个高级农业社,并为政社合一的25个人民公社。1年5月进行调整,合并为18个公社,即:观音滩、大忠桥、肖家村、白水、潘家埠、黄泥塘、羊角塘、下马渡、大村甸、黎家坪、文明铺、金洞、大江、小金洞、白果、石鼓源、晒北滩、城关人民公社。年恢复区(镇)、公社建制,将18个公社划成12个区、1个区级公社和82个公社。年撤潘家埠公社,建石洞源公社、浯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12个区,1个区级镇,83个公社。 年4月,遵国务院指示,撤销公社体制,恢复乡建制。零陵行署决定将金洞区所辖7个乡由金洞林场代管。年1月,撤周塘、栗林、胜利、大江、火田、龙桥、朱家桥、杉木冲、杨桥坝、白鹤、龙口冲、八岐、龙口源、芳名亭、许家亭、松林湾等16个乡建置分别并入相邻的乡镇。 年上半年,按照省、地部署,祁阳县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除金洞7个乡镇不作调整以外,其余区乡均作了大的调整,撤销区和原乡镇建制,合并为20个镇。省民政厅湘发[]76号文件,批准成立20个镇,即:浯溪镇、观音滩镇、茅竹镇、三口塘镇、大忠桥镇、肖家村镇、八宝镇、白水镇、进宝塘镇、黄泥塘镇、潘市镇、梅溪镇、羊角塘镇、下马渡镇、七里桥镇、大村甸镇、黎家坪镇、文富市镇、文明铺镇、龚家坪镇。 年1月,经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镇下设73个办事处;年5月增设火田办事处。年,祁阳共有21个镇,6个乡,74个办事处,个村委会,51个居委会。年7月办事处被撤销。 (来源网络)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