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年生于湖南常德,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参加《人民文学》第五届“新浪潮”诗会,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选刊》《扬子江诗刊》《青年文摘》《湖南诗人》等,入选多个年选版本,曾获第五届“人民文学·紫金之星”诗歌佳作奖。 回不去的乡愁,带不走的故乡 ——谈谈也人先生《乡愁向南》的诗意表达 一边看《乡愁向南》这些文字的时候,一边与我见过的也人先生对照,读着读着竟让我的思绪一点点的沉静下来,把我带入浓郁的乡愁之中,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静谧温情的诗歌,总是很难和豪放开朗的人物印象重叠,但或许正是这种反差,让我从一种明朗的生活状态中更深地体会到沉寂的乡愁的力量,掷地有声,直抵内心。 生活就像一个大的酒窖,离别只是药引,当经过脚步不断的丈量远方与故土的距离,对于乡愁,我们都是在离开那方故土后,才在某个瞬间,猛然醒悟,之前那么拼命想挣脱的束缚和绳索,才是让我们立身的有力支撑和根。乡愁太过厚重,如书、如酒、如影随形,乡愁又太过轻飘,如云、如烟、风过无痕,很多人终其一生,或许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乡愁”二字,因为他们从未远行,但是“乡愁”并不只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它丝丝萦绕,生生不息。 也人先生的诗里,无处不在的思乡情,把人也引入一种对于“三生三世”即生存、生活、生命,世事、世情、世理的探索与思考,在《刚摘的黄瓜,是水土不服的乡愁》里有这样一句“乡下的土黄瓜,是长不大的记忆/遍地的攀藤挂果,满眼的青春年华”,让我也深有感触,满天星光和满园青色,这或许就是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了,不是诗人多愁善感,是土黄瓜作为乡下菜园子里的标配,从小吃到大,自带家的味道,让人每每触及,都会生出莫名的情愫。而为什么会“水土不服”,或许就是因为现在我们吃在嘴里的味道总是感觉像缺少了点什么,回不到以前的原汁原味、甘甜纯真。 乡愁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比如《坐在马桶上吃烧饼》这一首中,“南风一吹,春天便开满山头/屋檐下儿时的微笑是否还在/寒流似乎跑远,一墙之外/仿佛就看见了村庄,阳光下/烧饼出炉,炉火正烤着乡愁”,炉火正烤着乡愁,多么炙烈的情绪,乡愁并不是实物,并不能用来烤的,但这里,乡愁就像我们的心,在经受着炉火的烘烤,热辣辣、滚烫烫的。 写乡愁的古诗词也有很多很多,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觏的《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等等,数不胜数。当我们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故乡就成了异乡,当我们再次回来,乡愁就在一切熟悉而陌生的景象中像暮晚青瓦间的炊烟一样冉冉升起。熟悉感让人想回归,陌生感又让人想出走,在游离间,寻找的其实都是自己。纵然是日思夜想,众里寻她,你可以带走自己的身体和追求,只有故乡带不走。 在作者眼里,老鼠、麻雀,炭火,哪怕一滴屋檐水,都成了乡愁的引子,分分钟让内心激荡不已,“乡愁,是一滴屋檐水/掉进眼里,涌入心房/引得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打湿了昨夜晴朗的梦”——《乡愁,是一滴屋檐水》。还有各种触景生情:《稻草人》《满地柚子,在雨水里哭泣》《不要过问一棵树的忧伤》《一座山在酒杯中起舞》等,都能小中见大,由眼前拉至无限的乡愁中。 很多时候,作者写景、写物、写意象,其实写的都是自己,在《草,是季节的敌人》中,作者写道“很少有株草,能寿终正寝/干柴烈火中永葆魂灵,或许可/煎熬中永生,那是内心深藏着梦”,这哪是在写草呀,他在写自己,写芸芸众生。在世态的疾风骤雨中,坚韧不拔,哪怕不能“寿终正寝”,也要“永葆魂灵”,在煎熬中,春风吹又生。 现在的乡愁文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炙烈,更多的是因为生存与陪伴之间的抉择所带来的矛盾感,这是一种痛,时代的痛、人类的痛,而痛,能让人清醒。“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同一屋檐下遥望远方/城市很远,远到一年半载听不见乡音”,在《他们,遥望的城市很远》里,那些眼神和期盼成了乡愁的主角,让人痛而心酸又无可奈何。 一首诗的存在远胜于一首诗本身,就像乡愁的存在,也并不仅仅只是让我们回忆一下故乡的山山水水、生活风情,而是对于一种真、善、美的探索和辩证思考。为什么会有“乡愁”存在?为什么我们的心向远方,脚步却又不自觉的踏回故乡?都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我们都是从出走以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的故乡成了我们的远方,我们的远方就是我们的故乡,乡愁萦绕成了诗,我们心中的诗也就是那千丝万缕的乡愁。 一个翻身,春天已成书签 阳光的脾气瞬间暴躁起来 抽得青春的背脊火辣疼痛 另一半自己或继续潜伏 或在季节交替中渐渐苏醒 清醒或迷失,孤独或不安 何时何地怎样地过活 为何思考又坚定地行走 如何意志坚强地保持清醒 面对自己要面对多大困难 又有谁在不畏艰辛赤裸面对 另一半自己是未断奶的童年 还是一块已置身染缸的纱布 找到自己,找回最初的啼哭 这一首《另一半自己》,是令人很触动的。我们都在寻找另一半的自己,我们又都在抗拒另一半的自己。不管我们的脚步出走多远,外界的时空都是虚幻的区域,所以,作者通过诗,来呈现一种真实、一种存在感。我们平时会沉沦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还会充当各种角色,当夜深人静,我们被所有的思绪包围又在极度空寂中审视自己的时候,一种反观自我的审美和认识,又会让我们在生活之外找寻“另一半的自己”,寻求一种心灵的自我表达,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承载了作者想找寻的另一个自己。 从作者的《晴空向南》《向南而立》,再到此次的《乡愁向南》,因为作者出生于衡南,所以“向南”情节相应而生。在阳光撒在树叶间的幻影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正在死去和重生的轮回,作者通过乡愁——行走——季节——过往的轮回,讲述着他自己内心对乡愁的无可抗拒和归属。 宋代梅尧臣曾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集中,这样的诗有很多,真诚,是在这些文字中显而易见的,甚至比印象中的形象更真实(或许诗里诗外的结合才是真实的、完整的)。在这灯红酒绿、繁华浮沉中,乡愁是一种牵引,一旦从故乡出走,就再也回不去。回不去的叫乡愁,带不走的是故乡。 年8月22日 主办:迴雁诗社(始创于年) 社长主编:李镇东 本期编辑:释怀 投稿邮箱:hnshiren .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全国十佳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