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暴晒有何后果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binglibingyin/m/21369.html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衡南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建设和发展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全县人民,让老百姓在享受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享受着和谐的文化雨露。回眸40年,县文体广新事业突飞猛进,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化市场不断净化,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交相辉映。 近年来,全县文体广新工作紧紧围绕“五个新衡南”建设目标,突出“文体强县、文体惠民”主线,各项工作呈良好发展态势,为衡南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我县荣膺全国诗词楹联县和体彩销售、群众体育工作全国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市唯一的“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基层数字文化推广示范县”、“全国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县”,县文化馆成为全省仅有的一个“全国优秀文化馆”,“扫黄打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村村响”工程建设等荣膺全省先进。 文体设施遍布城乡 我县以完善县级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全县各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台阶,全方位搭建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县文化馆、图书馆已由40年前的居室狭小、设备严重不足的简陋平房发展成为面积平米以上、活动厅室一应俱全的高标准多功能场馆,现均为国家一级馆,县文化馆年荣膺全国优秀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从40年前的“一枚章一张桌一个人”的可有可无单位发展成为了基层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阵地。全县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均在平方米以上,全部达到了部颁二级标准。全县村级文化活动室从40年前的缺失,发展成为了具有“七个一”标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县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室个村全覆盖,拥有图书突破18.6万册、数字化设施设备近个。全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从40年前的不足20万平方米发展到.8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从40年前的不足0.2m2发展到5.19m2。全县现有县级综合性文化广场3个,面积突破余平方米,建设有镇村文体广场个,面积逾万平方米。建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分馆23个、村级分馆3个、基层服务点个。建成简易戏台余个,完成“村村响”工程县、乡、村三级平台建设,在全县个村安装高音喇叭0余个,通过定期播放党的政策、农情农适等节目,深受百姓喜爱。打造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一站式”综合性数字服务平台,年5月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实现全县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文化服务提质升档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农村、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进行文艺创作,艺术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每年发表、出版、展演、摄制的各类文化作品均在百余篇(幅、件)以上。近年来,有三百余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大奖。一大批优秀作品的出现,推动了我县文艺精品创作的空前繁荣。品牌活动精彩纷呈。策划并成功打造了群众文体活动“天天跳、周周乐、旬旬演、月月赛”品牌,实现“群文、群体、群创”三大系列联动,确保了县城内每年组织文体活动和赛事不少于60场。特别是“欢乐潇湘.幸福衡南”系列群文活动暨衡南县文体艺术节、“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节、“书香云集.文化衡南”全民阅读活动、社区文化节等大型品牌活动的开展,惠及群众余万人次,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高端赛事纷至沓来。年分别举办了全省农运会、全省老年人乒乓球赛、汽车越野车赛。成功举办了“湖南省(衡南站)山地户外健身休闲大会”,近3人参加活动,省、市35家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年11月承办湖南省首届农耕健身大赛,进一步提升了文体赛事的影响力。省运会射击(飞碟)比赛花落衡南以来,我县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倾全城之情,以最强执行力坚决兑现“当好东道主”的庄严承诺,全力以赴加快场馆建设,一丝不苟强化服务保障,圆满成功承办省运会射击(飞碟)赛事。供给方式多种多样。在大型文体活动好戏连台的同时,县“三馆一站”(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施免费开放和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每年开展“政府买单,送戏下乡”场,一村一月免费放映公益电影场,让百万衡南群众尽享文化发展成果。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体育、金融、商贸、休闲等行业融合,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体彩销售、文化娱乐、文艺演出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赛事活动举办、文化体育培训、文体活动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快培育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共有体育协会14家、文体健身培训场所20余家、文化娱乐经营场所余家。49个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实现全县各乡镇、社区全覆盖,销售总额节节攀高、稳居全市第一,全国全省先进。年销售总额万,年3万,年突破0万,今年有望突破万。鼓励文化经营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网吧转型升级,走多业态经营之路。成功探求出“文体+旅游”、“产业+产品”的发展模式,把产业发展与文体活动、文艺创作、旅游相结合,以银杏节等活动推介衡南农家乐旅游,以文艺创作方式对冠市红豆腐等非遗产品进行包装宣传,从而助推了产业发展。 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顺利完成了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等行政职能整合工作,行政执法再次归口该局管理,年电影公司从县电视台划入县文体广新局,强化了文体广新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此同时,进一步创新队伍管理机制,夯实人才支撑。在全省率先对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岗位设置,将名文化专干按照人员均衡、结构合理的原则进行交流轮岗,局机关、直属二级机构所有业务干部定向联点乡镇文化站,综合素质突出的文化专干“上调”至局机关跟班学习,并根据每月、每季度的考核情况进行双向轮换。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垂直管理模式。一方面,为乡镇文化专干解决待遇问题,文化专干解决全额编制,工资全部纳入财政统发。另一方面,由县文体广新局对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垂直管理,乡镇协管,文化专干协助参与乡镇工作,全县乡、村文化事业经费由县文化部门统筹安排,县委、县政府对乡镇文化工作实行量化考核。经过改革,有效解决了“人、财、事”不匹配的问题,促进了乡镇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遗产有效传承 近年来,我县投入余万元完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祠堂修缮,省保单位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根据地旧址的维修完成并对外开放。启动云集窑址博物馆、花桥镇高新村古民居等重大文物项目建设和“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产业体验园、农耕文化博物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全县现有七巧龙、泉湖二月八、花鼓戏等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6个、县级6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3处,市级14处、县级25处。该局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契机,创新队伍管理机制,扭住队伍建设牛鼻子,夯实人才支撑。全县文体专职人员从40年前的不足40名发展到现在的名。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阵地优势,将各类文艺爱好者聚集在馆站内,现有在备案的民营文艺团体个,乡村业余文艺队伍支,人数突破1.5万,通过“志愿者服务+政府提供公益岗模式”为每个村配备了公共文化岗位,实现了镇、村文体队伍全覆盖。 衡南县广播电视台 一线报道权威发布 您点一个,小编就有5毛钱! 求转发求点赞 记者:曹梨编辑:张木兰 二级审核:陈小军李颖婕三级审核:张扬 更多精彩|下载智慧衡南 新闻- 投稿、授权: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