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的号怎么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88667255876648&wfr=spider&for=pc (三) 埃涅阿斯的天命 公元前29至公元前19年,应“第一公民”,罗马皇帝屋大维的要求,诗人维吉尔撰写了史诗《埃涅阿斯纪》。此时的地中海早已成为罗马的“内湖”,罗马的权势如日中天。而屋大维击败了政敌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取得了超越凯撒的不世功业。在此等背景下,维吉尔撰写的这部史诗就不仅仅是为了给帝王提供娱乐和歌功颂德,而是要为君临万邦的罗马帝国建立一套官方历史叙事,编织一段罗马人的起源神话。 《埃涅阿斯纪》将罗马人的祖先追溯到了特洛伊城邦的大英雄阿涅阿斯。特洛伊战争的末尾,希腊联军血洗特洛伊城,国王普里阿摩斯在主神宙斯(朱庇特)的祭坛前被杀,埃涅阿斯则率领最后的幸存者突围而出,扬帆远航。特洛伊英雄们航行至北非海岸,正巧遇到腓尼基女王狄多带领族人修建特洛伊城。埃涅阿斯与狄多发生了一段短暂的爱情,但最终仍决议前往意大利建立自己的家园,狄多在埃涅阿斯启程后自杀。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埃涅阿斯终于在拉丁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度,死后升华为神灵。 值得注意的是,迦太基最后的灭亡在史诗中作为关键的意象多次出现。第三次布匿战争时,罗马人杀尽迦太基全城男女,而迦太基统帅哈斯德鲁巴的妻子为避免受辱而举家自焚。这是每一个罗马贵族都耳熟能详之事。《埃涅阿斯纪》以特洛伊城毁灭为开端,几乎就是迦太基灭亡的翻版:市民被杀戮,城市被火焚,王后赫库芭率领女眷们纵身投入烈火。当埃涅阿斯到达兴建中的迦太基,目睹了迦太基神庙中的壁画:画中正是特洛伊战争的场景!维吉尔在此暗示,迦太基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步特洛伊后尘。埃涅阿斯在逗留期间向狄多讲述了特洛伊灭亡的惨状,无意中预言了迦太基的最终命运。埃涅阿斯程往意大利前,狄多女王又陷入噩梦,梦到一片“无人之地”;女王最终选择自焚而死,重演了赫库芭王后之死,也预言了哈斯德鲁巴家族的悲剧。临终前,女王对埃涅阿斯发出诅咒:“但愿他……看见自己无辜的子民死去……但愿国与国、海与海、武力与武力相互对抗。但愿他们的子孙彼此相残,直到永远”,预言了迦太基和罗马不死不休的决战。 与迦太基的阴暗命运不同,埃涅阿斯的后裔受到朱庇特赐福,必将建立“没有尽头的帝国”。阴柔的迦太基陨落,阳刚的罗马兴起,这就是维吉尔史诗描绘出的印象。 在史诗中,安喀塞斯(埃涅阿斯之父)的灵魂“预言”了罗马人中的英雄人物:罗慕路斯、西庇阿、加图和凯撒。这个情节肯定了加图对罗马的历史贡献,将他视为罗马人的楷模。此后的罗马史家,如普鲁塔克和李维,都盛赞加图,称他为:“战场上最英勇的军人”、“杰出的将领”,“体魄和心智如铁一般”,“严守正值,不屑名望和财富”。对罗马战胜迦太基的纪念和对加图的称颂,是古典时代罗马作家们留给后世的有毒遗产。 罗马史家李维 讽刺的是,当加图的声望越来越高,越来越成为罗马官方意识形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却与加图的理想渐行渐远。加图鼓吹自耕农清苦朴素的生活,可帝国时期的罗马贫富差距远比共和时期巨大,上流贵族兼并了大量土地,花天酒地夜夜笙歌,自耕农老兵们却因为伤病和不公的经济分配,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加图赞扬公民战士的武德,但罗马帝国的武力基础却是雇佣的职业军人——一只常备军;加图誓死捍卫罗马的共和政体,但“第一公民”却是大权独揽的皇帝。加图本人的曾孙小加图因为反对凯撒而自杀,可奠定了帝国的正是凯撒。罗马帝国的荣耀,建立在对加图理想的背弃之上,如今却要高举加图的形象来为帝政涂脂抹粉。 “犁与剑”的复兴 大航海时代和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各国逐渐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伴随这一历史进程的,乃是对古典文明的极度重视。各国统治者和学者都希望从辉煌荣耀的罗马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为自身的发展和扩张寻求历史先例。 此时的布匿战争故事,已经变得如《旧约》中约书亚入迦南一般:各国纷纷自比高贵的罗马/以色列,而将准备征服的“野蛮民族”当作可憎、低劣的迦太基/迦南。罗马古典文明和犹太-基督教传统的冲突和张力被弱化,二者的共性则被强调。各国的古典学家似乎并不在乎,迦太基人也有独到的文明和杰出的英雄:其实据普鲁塔克记载,加图极为钦佩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汉尼拔的父亲),认为他比许多罗马人都伟大;大西庇阿与汉尼拔的英雄相惜也是古典世界中的美谈。古典作家笔下的迦太基哪怕是遭受了胜利者的大大丑化,也仍然有着闪光的地方,可崛起的欧洲诸国精英们却把迦太基等同于懒散、迷信、必将灭亡的野人。 这种偏见混合了各国当时流行的重农主义思想,将加图“犁与剑”的意识形态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一种鼓吹军事占领和农耕屯垦的殖民主义。这种意识形态认为,“野蛮人”不擅长农业,浪费了上帝赐予他们的肥沃土壤,他们或者因懒惰而使得土地荒废,或者走上了游牧生活的道路,成为农耕者的威胁。他们是危害农田的害虫和杂草,必须用镰刀和犁头铲除干净。用武力消灭这群野人,夺取他们的土地,然后通过劳作建立富裕的生活,这是一切文明的天职——这一次,剑刃将为犁头开路。 当哥伦布来到美洲,他为“丰美异常的树木、果实和草地”而惊叹。他致信西班牙王室,表示美洲“土地富饶,适于农耕、畜牧和各种发展”。而“我在这些岛上没有看到任何农作物和牲畜”,这表明美洲原住民是一群懒散愚昧的野蛮人,只配做西班牙人的奴隶。此后的西班牙征服者继承了哥伦布的观点,并辅以罗马与迦太基的故事来进行论证。墨西哥征服者科尔特斯用罗马人的功业来激励手下将士夺取土地,并希望他们“在土地上安顿下来”,以便建立属于西班牙的农业殖民地;西班牙学者塞普尔维达声称西班牙人对印第安人的征服如同罗马人对蛮族的征服,都是符合“自然法”的“正义战争”。 西班牙人攻克特诺奇蒂特兰 于是犁头紧随刀剑而来 西班牙征服者制造了一个极有影响的先例。他们的成功证明,罗马战胜迦太基的伟业可以重演。年,记述科尔特斯战绩的《新西班牙征服史》英译本在伦敦发行。Kiernan指出该书在此时出版并非巧合:伊丽莎白一世政府的重臣们正准备效仿这一先例,征服爱尔兰。加百列?哈维、汤玛斯?史密斯、埃德蒙?斯宾塞、罗兰德?怀特、莱斯特伯爵等“激进的年轻朝臣和知识分子”都是罗马古典文化的拥趸,他们崇拜加图(“加图消除罗马的罪恶,因而比起征服迦太基的西庇阿应该享有更多尊敬”),赞颂罗马的伟业,并坚信朝气蓬勃的新教英格兰必将消灭守旧且迷信的天主教爱尔兰,因为英格兰是罗马文明的继承者,而爱尔兰人却如同古不列颠人一样散漫粗野。爱尔兰氏族们“任凭他们的土地荒芜”,“不节俭、不文明也不像人类”,“是没有理性的野兽”,因而不配拥有土地。莱斯特伯爵甚至认为,爱尔兰人“是一个最傲慢、不领情、骄傲、虚伪、怀着恶意的民族,他们总是不忠实,应该一再挨棍子而不是被摸头”。英格兰为了“根除罪恶,……农人以及好的种子必须在这里种下……挤掉不文明的杂草”。 当爱尔兰人的生活方式被视为“杂草”,爱尔兰人本身也就沦为低人一等的非人类。都铎王朝的军队夺取爱尔兰人的土地,交给英国的垦殖者,任何反抗的爱尔兰村落都遭到残暴的武力镇压。-年代,“爱尔兰的人口削尖了30%,土地被废弃,城镇成为废墟,本土文化也遭到根除、消灭“。当年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激起了布迪卡女王的反罗马暴动,爱尔兰人的武装反抗也此起彼伏。年,休?奥尼尔领导的起义波及了整个爱尔兰,迫使英国出动大军镇压,史称“爱尔兰九年战争”。最终迫使双方罢兵息战的是经济因素:激增的军费和因战火荒废的田地极大的打击了英国经济:每年得自爱尔兰的收入不足3万英镑,而战争却花费了近万英镑。年3月,伊丽莎白一世逝世,休?奥尼尔则向英军投降,之后流亡海外。新继位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终止了武力镇压的政策,转而以和平方式“同化”爱尔兰。 然而,“爱尔兰经验”却被英国殖民者应用于对北美的殖民,不少”爱尔兰老手“成了北美殖民地的负责人,而武力征服外加军事屯垦的模式也被移植到北美,流毒后世。 无独有偶,著名的法国学者托克维尔也是加图思想的支持者,他认为农耕生活有利于提振法兰西民族的德性,因而支持法国在年代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活动。他指出,“阿拉伯人与法国人住在同一间卫兵室,并且同甘共苦”。 与致力于消灭“迦太基”爱尔兰人的英国殖民者不同,托克维尔对武力征服抱有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深知法国农耕殖民者会挤占当地人的土地,并会导致惨痛的流血冲突:“没有什么事情会想引进欧洲农民那样让当地人恼怒、忧虑;根据合理判断,我们不应该从那些最具敌意的地方开始”;“芬芳的乡间……茂盛的草木……这是一处应许之地,倘若人民耕作时不需要拥枪自保的话”。他也谴责法军对原住民的残酷屠杀:“这般大量的暴行与不公”令人震惊,“我们没有一处殖民地在任何时刻曾经像阿尔及尔受过这样的对待……阿尔及尔的处境特别糟糕,即便我们的整个殖民体制已经够糟了”;“对我来说,从非洲回来最令人难过的是,我们如何打仗打得比阿拉伯人还更野蛮。从现在看来,他们才是比较接近文明的那边”。 可是,但在著作《论阿尔及利亚中》,他又说:“我们焚毁收成,我们抢空粮仓,最后,我们捉拿没有武装的男女和孩童”,这些行径残忍、可憎,令人难过,但这也许是“必然的不幸”。最终,托克维尔论道,为了保证法兰西能取得阿尔及利亚的土地,法军“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削弱这些部族,但应排除那些违反人道或不见容于国际法的手段”。 托克维尔 法国殖民军的将领们却不见得有这么“多愁善感”。殖民地总督比若元帅认为,为了推动“兵农合一”的“军事殖民”,消灭原住民在所难免。许多法军军官表示,斩首牧民、焚烧村落、掠夺部族营地都是必要之举,“要战胜这些人只能靠暴力和恐吓”。当原住民被斩尽杀绝,法国屯垦者就可以趁机霸占土地。殖民地官方报纸总结道:“当军队击退阿拉伯人,殖民者占满地方留下的土地,并填补战争造成的空隙。” 年,法国平定了所有的反抗。战争部长拉摩里西尔将军对殖民者社群发表胜利演说:“先前用武力开启的事业,如今需以文明和睿智来完成。火药和刺刀在阿尔及利亚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轮到锄和犁上阵。”于是犁头紧随刀剑而来。 (Tobecontinu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