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风采 ▲左三廖瑞庆 廖瑞庆 清远市委政法委的一名普通公务员,科级干部,新一轮精准扶贫驻阳山县杨梅镇大氹村第一书记。 “用真心、带真情、真扶贫”,这是在新一轮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踏实苦干、以民为先的杨梅镇大氹村驻村第一书记廖瑞庆的心路写照。 精准扶贫,使他沉下了心来,扎根基层,情洒农家,视群众为亲人。带着感情进村入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温暖民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工作的激情抒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诗篇。5年前,他带领这里的贫困群众一步步踏实地行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他那瘦长精干的身板和年轻的面容,让人以为他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公务员。“其实我在基层已足足干了12年,群众想什么要什么我很清楚,帮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必须要靠长期不断的努力。” 廖瑞庆刚参加工作不久就下到乡镇扎根基层,从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一直做到镇党委书记,10多年前后经历过4个乡镇。几年前虽然回到机关上班了,但长期的基层工作,让他对山区群众有着不可磨灭的感情。杨梅镇大氹村位于阳山县的最西南面,距墟镇22公里,北与石潭镇毗邻,西与肇庆市的怀集县接壤,南边紧邻肇庆市的广宁县,属阳山县最南端最偏远的一个村落,平均海拔米。村子里共有户人,下辖新屋,李屋,田心,坑尾4个村民小组,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而开发山地种植沙糖桔和外出务工就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年,根据清远市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市政法委挂点帮扶贫困村阳山县杨梅镇大氹村,他被单位委派成为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次从清远出发来村里,我开了整整3个小时的车,最难的是从镇到村那22公里道弯的过境公路,弯多坡陡,开到村里时几乎晕头转向、手脚麻木,根本无法想象这么多弯的路和这么远的山村。”说起第一次进村的痛苦,廖瑞庆说他差点就打了退堂鼓。但作为一名基层走出来的共产党员,村子落后的面貌和当地村民的勤劳和善良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有迫切改变现状的决心,于是坦然接受了组织上交给他的这份沉甸甸的担子。与贫困群众心连心,把村中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干。 “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那我就把它做好,把自己当作村中一员,把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去干,才能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称呼啊。”廖瑞庆从驻村的第一天起,他把熟悉情况、摸清底数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登门入户走访,摸实情,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听群众说真话、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他说,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第一粒扣子扣错了,脱贫攻坚就会走偏,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扎实做好精准再识别工作,他与村组干部连续多日走村入户,逐户摸清情况、征求意见,严格按规范程序做好精准再识别工作,使之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支持和认可,群众签字率、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也为尽快取得党员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在广泛征求老干部、老党员、村小组长和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意见建议后,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他与村两委班子一起迅速制定《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贫困户三年帮扶措施》《落实党员帮扶代办制度》等一系列服水土、接地气、操作性强的文件。 “我一直都在想,帮扶怎么帮才能帮到位、帮出成效。”廖瑞庆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他详细了解大氹村的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理清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大氹村集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有效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帮助贫困户脱贫。除了为贫困户发放鸡苗指导养殖,到学校开展扶贫助学外,他还联系了省农科院、市农学会有关专家,针对性地对村民开展沙糖桔和茶叶种植培训,“技术员与村民互动,直接在果园地头帮他们解决问题,很受村民欢迎。” “这是贫困户李月海的家,他有病不能干重活妻子是低障,有两个孩子,也是危房改造户,我们正在想办法帮他解决部分资金”“这是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李奕行,去年帮他家里改造了老旧电线,并里里外外粉刷一新”......走进各村,沿路上,廖瑞庆一一介绍各村中的贫困户,所有的情况了如指掌,熟记于心。“只要能为他们排忧解难,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小事,我也愿意做。”廖瑞庆说,他就是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随时都在想着办法帮助他们。 面对各村小组存在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他积极争取本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先后筹集资金60多万元,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村组道路改造硬化、村中排污系统、山溪河道除险加固等“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变化明显。“我们还邀请了省里的设计院对四个村小组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计划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宜养的绿色生态新农村,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得越来越美。”说起这一计划,廖瑞庆充满憧憬。 “这是金冠、这是武夷水仙、这是黄金芽。如果你上个月来的话,这一大片茶场还是荒山,全是灌木、杂草丛生,完全不是现在茶苗生长的景象。”在离村庄4-5公里远的一片山坡上,廖瑞庆指着连绵几座山的一行行一陇陇的茶苗介绍到。 “大氹速度”,22天从无到有的亩茶叶种植基地。“多亩茶叶种植基地,13万棵茶苗,从无到有,村民们仅仅用了短短22天时间就完成,这是多么神奇的“大氹速度”。他们积极投入、勤劳努力的态度感动着我,也激励着我,一定要把它干成、干好!” 廖瑞庆激动地告诉记者,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黄龙病对杨梅镇沙糖桔种植户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沙糖桔不能再大力发展了,那就考虑改种,发展一个新的经济项目。经过农业专家实地考察,发现环境、海拔、温度非常适宜种茶,当地也有采野生茶、炒茶叶的习惯。大氹生态云雾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来娣说,这个扶贫发展计划正与田心、坑尾两个村小组村民的想法不谋而合,听到后作为田心村小组长的他马上行动起来,会同廖瑞庆联合坑尾村连夜召开家长会商量种植规划、帮扶计划。经过几个夜晚的商议最终决定,整合两村集体土地多亩山地发展茶叶种植基地,通过帮扶单位、村集体和科农项目共筹集42万元作为前期资金投入,村成立专业合作社,村小组以土地入股、贫困户以劳动入股的“3+3+4”分红模式进行种茶发展。这种做法,刚好贴合了我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造实现“三变”(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探索模式。 说干就干,在镇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廖瑞庆忙开了,审批流程、调购茶苗、平山开地,种植茶苗,各项计划有条不紊地迅速开展起来。当年4月中旬,为了赶在适宜天气种下茶苗以保证成活率,田心、坑尾两村村民一致决定,每家每户派出劳动力参加无偿义务劳动——上山种茶。天亮,家家户户自觉地带上中饭,到新开的山地里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那两天,大家从天亮忙到天黑,毫无怨言,我一直守在茶叶种植基地上,近人一起劳动的场面,满山遍野、热闹非凡,很激动!”廖瑞庆一遍翻找手机里的劳动相片,一边回想那个积极认真劳动的场景。“扶贫项目成不成,主要靠的还是村民,他们积极主动去做,就有着见杆立影的效果。想到这,连日来四处奔走忙活的辛苦也值得了。”廖瑞庆高兴地说到,目前,大氹生态云雾茶专业合作社已正式成立,适时种下的13万棵茶苗95%也已成活,正良好生长中。 “不平凡的精准扶贫之路,我一直在路上。”廖瑞庆深知,带领大氹村25户88人脱贫致富的任务很艰巨,扶贫路上需要他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农村、农民需要,我都会义无反顾地留下来,下一阶段,我将在产业带动脱贫方面狠下功夫,摸索出适合大氹村的脱贫之路,直到大氹村走上脱贫致富的那一天,真真正正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共奔小康路。”他满怀信心地说到,那略显年轻的脸庞上流露出了认真、坚毅的神情。 觉得此文不错的朋友 记得点个 也可以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