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新华社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赢得社会广泛支持!这两天,袁老逝世成为国人最关心、最热议、最心痛的事情!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领导智慧》一书中说:我把丘吉尔和爱因斯坦都看成是领袖,即那些极大地影响力人们的思想、行动和情感的人!丘吉尔是通过和各种听众交流故事来扩张他的影响的,故我把他称为“直接领袖”;而爱因斯坦是通过他所形成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付诸理论或著作的方式来施加他的影响的,因此,他是一位“间接领袖”。参考霍华德的标准,袁隆平院士就是一位“间接领袖”,是一位名垂青史的伟人!他已经改变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他还将世世代代影响亿万人的思想和行动!袁隆平很平凡,他一生都在田间地头,天天和稻谷泥土打交道;袁隆平很伟大,他一生都在坚守信仰,把饭碗掌握在国人手上! 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简介:年9月7日-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年11月28日,当选中国经济新闻人物。理想之源:和母亲的一次出游让他找到了一生的目标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照片看起来也像农民。一般人认为他应该是农民出身。实际上,他于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接生的医生是林巧稚,当时林巧稚是新医生,后来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那份出生证据是打印的,除了打印文字,其余的空白则是用繁体中文或英文填写,左上页填写的是一个婴儿的生命信息和家庭信息:袁小孩,家住西城旧刑部街长安公寓,原籍江西德安城内;右页中间为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上面还有那位为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的英文签名:QiaozhiLin,——林巧稚!林巧稚大夫生于年,恰好与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同岁,那年她还是一个二十七岁的大姑娘,就在她为“袁小孩”接生的那年,她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不过那时还难以预料,她将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将在未来岁月里开创很多个第一: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袁隆平是这样说自己家庭的:“我父亲袁兴烈生于年……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县里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他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再后于年底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我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后来上学,我的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我家虽然祖籍是在江西,我自己却是出生在北平医院。因为生在北平,便取名“隆平”。当时,我的姨妈华秀林是北京医院的护士长……根据医院的记载荣幸得知,我是由林巧稚大夫参与接生的……林大夫生于年……她年6月毕业于协和医学院,7月成为医院妇产科的第一位女大夫。我很感谢林大夫,感谢医院。……重视英语教学,是教会学校的特点之一。在那种几乎全是英文的环境中学英语,我当时达到了看英文电影百分之八九十都听得懂的程度。我现在之所以能在频繁的国际学术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诸如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等等,主要是母校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母亲对我的英语启蒙也是很重要的,她毕业于教会学校,英文很好,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袁隆平(左)和母亲因为父母的关系,袁隆平的少年求学时代去过很多地方,让袁隆平见识到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这句“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他守护了近70年那一点意外发现慢慢“生根发芽”在20世纪60年代,粮食问题是生活中的大问题,由于物资匮乏,按月取粮则成为每个家庭获取粮食的唯一途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老发现了试验田里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继而推开了水稻杂交实验的大门。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书年7月,袁老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他知道,水稻天然杂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过,一旦杂交成功产量也许会倍增。6年后,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同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看到后,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论文手稿公斤、公斤......他屡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在袁老研究和实验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败与质疑。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2年后,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产一倍有余。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年公斤、年公斤、年公斤的“三连跳”。△年10月10日,湖南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超级稻基地,袁隆平院士视察超级稻情况。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7公斤。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06公斤。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袁老90岁生日愿望,也在这一刻实现。这位“90后”的逐梦脚步从未停下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说:“总书记问我,有什么进展?我说,我们正在向公斤亩产冲刺!”是什么让这位身披无数荣誉的老人在90岁高龄依然努力奋斗?正是梦想的力量。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袁老,走好!下文是袁隆平曾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该文曾刊发于《读者》杂志年第14期。 这封书信字里行间深情满怀,感人肺腑,表达了袁隆平对母亲的思念、赞美、敬佩、感激、愧疚之情。今天,让我们重温此文,一同感受这位老人为了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所做出的巨大付出。 02:01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生活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还记得吗?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会拉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时间,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儿:平摘自《梦圆大地:袁隆平传》综合自中国经济学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