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响钟山一度是我深度思考的一座山名,不过一直迟迟未敢发声。久久萦绕在我心间的是,他究竟是一座怎样风范的山体?

事实上,响钟山的身材并不高挑,海拔最高处不过百余米,排排列列的一座紧挨一座,互相牵着手,热情洋溢地,如一幅硕大的立体绿色画卷,静卧在衡南县云集镇和松江镇的几个村子里,只待有心人用情欣赏了。许是高度决定了人的态度,在中国山岳地图上,他就误打误撞流落为一无名小辈,他内心也未有登大雅之堂的私心杂念。唐朝刘禹锡写过那首《陋室铭》,其中的内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是熟稔不过,也是冷暖自知。就算家门口的衡南交通地图上没有他的名字,他也不愠不怒,仍是不声不响地守望在那里,成为一个敢担当的顶天立地者,一面逆风而扬的铮铮大旗。随着时光之灯闪烁而去,历史这本厚重的大书才被徐徐打开。响钟山,这个不乏传奇故事的主人公,这个藏有玄乎传说的绝响,便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响钟山是一座有着广泛人缘、情缘的大山。他是山,更确切地说,是座道观山,上面建有不少的庙宇,乃道士的传道地,为道教的拥趸者。这座道观山,始建于明朝洪武年初,据传建筑面积达平米,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庙宇香火旺盛,代代传承,文物价值不可估量,自不容忽视。值得一说的是,遗址东边一个亭子上,挂着一面画有龙纹的大铜钟,响声回荡数十里开外;西边一个亭子上,屹立着一面大鼓,鼓声吹拂着人们的睡梦。晨钟暮鼓成了当时人们最原始作息时间的真实写照。后来大鼓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出响钟山的舞台,退出时间的凭证,不过历史与现实的天空仍有它闪亮的踪迹。

响钟过后是静寂,是无声。那大钟的声波似从远古传来,又毫不犹豫地散发开去,越过林木的末梢,穿过弥漫的空气,带去了惊醒和雄壮,停驻于人们的心田,让人们学会尊重时间,明了生活的过往,烟云的人生就在经意不经意中沉浮着,有意无意间便成了茶余饭后的说辞,而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阅的人文历史则理直气壮地吹开记录的扉页,进入大众视野。

那大钟声里——

你且看,徐霞客如大钟般地远道而来了。他在夜幕下,来到响钟山脚,奇怪于偏僻之处竟有响彻的钟声传来,便问渔船上的老者,得知响的钟声为山中的道观传来,另晨便寻声而去,道长见这位远道而来的先生谈吐不凡,便邀请为山取名,徐先生深感钟声为缘,便取名为响钟山……徐霞客先后三过云集的湘江段,还吟出了《夜泊云集》的诗句:“箫管孤舟悲赤壁,琵琶两袖湿青衫。滩惊回雁天方一,月照杜鹃更已三。”谦逊的徐霞客并不知,其实,他就是一面大钟,一面响钟,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又传到遥远的地方去了。

你再看,吴三桂如大钟般地走来了,又离去了。他在衡阳建立过后周政权,乘船经过通往西南各省的水上交通要道湘江,也在此驻足停留过,兴致观赏过,为响钟山留下了帝王的款款情怀,成为美美谈资。

你又看,康熙帝三下江南,为了柳宗元那章《永州八记》,专程赴身永州考察,途经响钟山,被钟声迷惑,留下了康熙戏村姑的风流故事。其后,懊悔的康熙又以钟声为缘,把诱惑他大驾光临的这座山赐名为响钟山。此为响钟山被命名的另一版本。然不管何人命名,一定是个有声响的人物,也一定是那面大钟促成。自己也成了一面有魅力的大钟。

你还看,在响钟山身上,甚至还久远流传着不乏玉皇、神鸡和天兵天将等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扑朔迷离……

响钟山成了一座吸引各朝代名人的名山,成为一座诱惑神仙下凡的仙山。

后来,日本强盗般地掠走了大钟,窃走了钟声,响钟山的钟声从此戛然而止,来去无影。

再后来,就连这座道观也人为地被强行夷成了平地,心伤的响钟山成了时间的包袱,无奈地悬挂在遥远的人间,沉默寡言着。但忘不了,那面大钟声是响钟山年龄的记载,是响钟山马首是瞻的标识;也忘不了,响钟山的历史曾如大钟走来,如钟声敲响,虽似遥远的朦胧。在一段段不规则的时空里,那面大钟不想被黑衣人切割了,不料让夜色蒙面了,这座响钟山成了被遗失的等待,被遗忘的美丽。

如今,响钟山枯木逢春犹再发。虽然没了往日的的大钟声,但让有识之士抓住了钟声的尾巴,就觉这忽明忽暗的尾声有如一条飘满落叶尘埃的山径,忽然间给清扫了似的,一种向上向善的无尽力量。身处其中,你不会轻易停歇或放弃,就为着那更美更远的风景,而让人沉思与感怀,引人回味与憧憬。不止我闻声而至,还引来一帮帮不畏路遥的文朋诗友,甚至夜宿响钟山,想他的过往,读他的钟声,沾他的灵气,看他的帅气。

他的山坳、山腰和山顶等不同部位,刚睡醒的春天从头到脚写有嫩芽,写着翠绿,涂满美景,连绵的山脉仿佛一条盘旋的巨蟒。布满山上的各种树木,宛若巨蟒身上苍绿的鳞片,若是有缘,遇上云雾缭绕,这巨蟒似乎在山中游动了起来,是人境,也是仙境。夏有夏景,秋有秋态,冬有冬色,姿势万千,韵味十足。就是这条沉着的“蟒蛇”,一副仙风道骨的架式,千百年来守护在如彩带的湘江边,与人为善,与水为伴,无所奢求,其乐融融,成就了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底气与胆魄,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底色,书写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至这座响钟山,就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是大笔一挥,欣然题写了“神秘的响钟山”六个苍劲大字,成为响钟山一大美谈。在其原有气象里,自增添了一束揭秘的探照灯,彰显出文人的笔力千钧。

响钟山昔日的神秘,曾经的钟声,同样激起了其他旅行者的眷恋与光顾,引发不少探秘者的探究与思索。那面大钟响起来了——他的历史,他的风骨,他的前世今生,如烟如雾,如纱如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和山便有了牵挂,有了关爱,我们是山的主人,山也是我们的主人,人山人海这个形容人数众多的成语也恰到好处地把“人”和“山”合情合理联袂上了。庄子也意识到,万物齐一。有道是,道可道,非常道,是否有些禅意的成分,有些释道的玄机?

响钟山,一座雄性的大山,一座久远的名山,一座传奇的仙山。那面大钟声,是生态的钟声,是运动的原声,是人性的留声。响钟山,一面大钟曾响彻过的一域时空,带给人是不尽的遐思。慢慢地,欲抱琵琶半遮面的钟文化终于也养在深山有君识了。

(原文年8月31日刊于《衡阳日报》副刊头条)

-----------------------------------------------

“微衡南”







































鍝鍖婚櫌鐪嬬櫧鐧滈渚垮疁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朵笓涓?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