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哪家皮炎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1228/4318829.html

来源

和睦文化图文

怡悦老师水瓶

这几天,发生了一件让人悲痛的大事。

让中国人真正吃饱饭的袁隆平先生,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尽管根据袁隆平院士丧事从简的遗愿和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不安排接待群众前来悼念。

但是大批民众通过网络和前往现场,悼念袁隆平先生。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这样一位让人尊敬、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先生,生前最惦念的就是水稻。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

本期亮点

1、袁老生前的最后时光

2、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3、母亲对袁老一生的影响

袁老生前的最后时光

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

袁老说:“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大家齐声回答说“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

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少年,加油!”

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thanexcited。”

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两人历年合影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杂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

5月22日,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长沙县的科研基地播种。

前一天,他们刚刚根据袁老提出的产量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年,袁隆平院士80华诞。

湖南卫视为他举办了“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晚会上,袁院士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字里行间,说不尽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

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

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

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母亲对袁老一生的影响

一个伟大的人的成功,必然有无数偶然,但也一定有其必然。对袁老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这位伟大的母亲,才是真正的鸡娃届的扛把子。

袁隆平不是天生农民。恰恰相反,他家世极好。

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是大家族出身,清末科考中举人,还是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他家是在县城建了座宅子的,可不是什么样的房子都能被称为宅子。

袁隆平的爹袁兴烈是小学校长和督学,后来从政也很有成就。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一位扬州姑娘,早年在江苏镇江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她高中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与时任校长的袁兴烈先生恋爱成婚。

长子隆津出生以后,她便辞去了工作,成为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这位贤良的知识女性非常喜欢哲学,喜欢读英文版尼采的哲学著作,喜欢尼采的文字,喜欢尼采的激情。

她说,尼采的所有文字都被激情的火烧得通红,烧得灼灼逼人。在尼采的作品里,绝对找不到语言的泡沫。

这样的家庭,搁在现在,少说也是中产偏上的人家。袁医院出生的,林巧稚亲手把他带到了这个世上。

这位五个孩子的母亲非常注意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注意开发孩子们的智商。

她说,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这位贤淑的母亲将她那渊博的知识化成了一个又一个动听的故事,并用这些故事来培养孩子们的美好情操。

袁隆平说:“我家兄弟姊妹六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不管辗转到哪里,都把我们送进学校读书。

我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isabook.Howare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

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我们家自曾祖起,就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很幸运,是这—传统的受益者。”

年,袁隆平上小学了。

难以想象,在那个遍地文盲的年代能坚持上学是多么的难。而袁爸袁妈做到了。袁隆平光是小学就换了3所,初中和高中加在一起,一共读了五所学校。

可见他的父母是多么重视教育。其精神,完全不亚于如今在公办学区房、民办和国际学校之间纠结的父母。

这还不算,在那么困难的环境,袁妈妈还“鸡”了袁隆平拉小提琴和游泳。

这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完全不丢份的鸡娃标配。说起来如今很多鸡血妈,跟袁妈妈真的不好比。

袁老一生都与小提琴为伴。

袁隆平生平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2元,他拿出27元买了一把小提琴。

他要去偏远的地方实习,母亲舍不得。袁隆平安慰妈妈: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此后经年,袁隆平一直辛勤劳作在地头田间,唯一聊以慰藉,能让他得以放松的伙伴,就是这把小提琴。

后来他还在单位的年会上,以及全国表彰大会上拉过小提琴曲。

不仅如此,袁隆平平日里买衣服节俭得不行,10块钱的衣服一买就是好几件,可是他家里却收藏了很多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的碟片。不拉琴的时候,哪怕只是听听,也很让袁老开心。

鸡娃学音乐的最高境界难道不是给孩子以一生慰藉吗?

至于游泳,袁隆平在高中时是全校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差一点被选入国家游泳队。要不是当天他吃坏东西拉了肚子,勉强游了第四名,中国人没准就要失去一位“神农”了。

世人鸡娃,莫不是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有出息,将来能挣大钱,光宗耀祖。然而袁母一心只想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对国家有用之人。

她在儿子心中留下的那颗种子叫做“忧国忧民”。

有一年秋收,袁母带着袁隆平兄弟去汉口附近的神农洞祭拜。

6岁的袁隆平见百姓向神农虔诚祈祷,不解地问,为什么神农这么厉害?

袁母说:因为我们吃的粮食都是神农教人们种出来的。多年前,人们终日食肉,饱受疾病之苦。是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为人们解忧,所以大家才爱戴他。

袁隆平听了妈妈的话,恭恭敬敬地向神农像行了礼。

这个故事他铭记了一辈子,第一次在他心中种下了学习农业的种子。

平时妈妈还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农田游玩,告诉他们,粮食是地里长出来的,穿的衣服也是地里长的棉花做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正是有袁妈妈经年累月的谆谆教诲,袁隆平才会很早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农业学家。

在考大学的时候,袁隆平执意要考西南农学院。当时袁父是反对的,他希望儿子能从政。袁母则只是叹了口气:孩子,你是要吃苦的呀!

袁父问袁隆平:你的志向是什么?

袁隆平: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袁父:你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

袁隆平:若是这人世间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多么可怕!

跟袁母一比,如今的很多鸡血妈妈,格局小了。

鸡娃终须先教孩子成人,然后才教导孩子成材。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去拼成绩,拼高学历,一心想着孩子毕业后可以进入年薪百万的公司任职。

回看袁老这一生,是如此光芒万丈,高山仰止,但他也曾经是个有些特立独行的孩子。如果没有袁母的一步步引导,也不会成就今日的国士无双。

泪飞顿作倾盆雨,十里长街送袁老,往后百年,不知还能不能出一个袁老这样,立鸿志,公而忘私,为了苍生奉献终身的人了。

END

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