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拍摄的长江三峡。在古人的世界中,长江三峡是以诗歌的方式来描述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源:地图杂志 原标题:歌声中的“地图” 长江与湘江水路歌 年12月的一天,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农校学员,19岁的唐新文,在中路铺镇上听了58岁的农民唐安顺演唱的一首行船号子,于是他把这首歌谣记录了下来,后来被编入《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的湘潭县资料中,题为《赞水路(二)》。这首歌谣的内容如下: 海水发啸望不清,船到海边打转身。 海里开船头一关,三十三里到巴山。 巴山上来二十四,江边有个青山寺。 寺内和尚把道修,天京渭水是扬州。 沙湖连天天连水,白艮有个青石嘴。 走到镇江把船湾,望见高岭是年山。 黄屯港、白石嘴,燕子岩前回头水。 草鞋湖内搭浮桥,浙艮宝塔高又高。 浙艮原来是大圣,刘通打马将军镇。 东京西京采石山,一邑两邑两相关。 渔围有个周杨港,逢船过身还粮饷。 昭君街上烧盐包,好个彭宅美女姣。 鸡公将军本也巧,一口泉水啸得好。 铁江水坝大通流,铁江对着西扬州。 黄石矶来骑羊阁,安庆城来下铁脚。 华客县来水通流,船到湖口把篷收。 左走东来右走西,望见九江扯红旗。 好个船河一石山,请问杨洲湾不湾。 杨洲不湾对直走,青山上来是汉口。 玉笛声声黄鹤楼,嘉鱼荆口是排洲。 鸭栏毛铺一枝花,铜官六十到长沙。 好个长沙多景致,拦湖港来狮子石。 乌石上来巴其滩,兴马莪洲到昭山。 昭山岭上一个庙,望见湘潭多热闹。 左三街,右三街,湘潭河正后三街。 湘潭上来十五里,易俗河来好谷米。 易俗河来湾一湾,上来又是麻蝈滩。 打石矶来吟江坝,射埠锦石慢慢驾。 金塘盐埠回龙桥,船在河内慢慢摇。 白龙潭来柳树湾,延化寺来河头湾。 老板站在船头笑,望见花石多热闹。 观众桥下水滔滔,千年古迹万年牢。 行人车马闹纷纷,花石赛过小南京。 这首多字的行船歌谣,每句7字押韵,唱的是从海边溯长江行船到镇江、安庆、九江、汉口,再由汉口到长沙、湘潭,直至湘潭县花石镇的整个沿途水路旅程。歌谣中包含了重要的地点、港埠、距离、标志性建筑、自然景观等内容,既有地理空间的描述,又有水文的记述,俨然是一幅歌声中的“地图”。 清代《南岳全图》绘制了南岳附近的山川,并将湘江沿岸的湘潭、衡山与衡州绘出,展示了湘江的部分水路情形 船工的水路歌 水路歌谣是传统时代在中国内陆河道从事运输的船工所发明和使用的一种独特的空间地理表达方式,它是内河航行的口诀,在以传统水运为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代,水路歌谣具有重要的导航功能。其内容包括沿途的险滩急流、风景风貌、港口码头、市镇、货物特产、税关等内河航运的重要信息。 在传统时代,这些信息是船工必须熟悉的一套航行知识。这些知识和技术完全来自船工多年的经验积累,而航行知识的传承则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传统时代,这些信息较少用文字记录,船工一般属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底层人员,朗朗上口且便于记忆的歌谣便取代文字和图像成为记录河道航行信息的重要载体,水路歌谣就是船工用自己的声音唱出来的“地图”。 清中期的《四川湖北水道图》绘出了长江四川至湖北段的水路及沿岸州县、驿站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发生地。这幅是“涪州”段 水路歌谣是船工传承河道航行知识的一种方式,而喊唱水路歌谣则是航行过程中有助于船员互相沟通和保持劳动节奏的方式之一。行船时,水路歌谣以独唱或合唱的方式使用和传播。节奏是行船号子最重要的特征,所以水路歌谣多为几字一句的结构,船工也通过喊号子来协调整个团队的劳动节奏。如年4月7日采录于衡南县近尾洲镇蒸市村的《搁浅号子》唱到:“号子不打力不齐,我打号子你着力,加力加力再加力,帮忙全靠众兄弟。”这首号子便是在船搁浅的时候喊唱的,纤夫们跟着节奏一齐用力拉船。 《四川湖北水道图》中的“宜昌府”段 在《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及各市县的资料册中,可以发现湘、资、沅、澧四条湖南主要的河流,以及湘江支流潇水、舜水、涟水,沅江支流酉水、渠水,澧水支流渫水的水路歌谣。而且远在湘江支流上游的嘉禾县地区也存在水路歌谣。这或许说明有船运通航之处,必有船工,有船工之处,必有水路歌谣的传唱。湖南之外,长江上游的“川江号子”也是非常著名的水路歌谣,它与湖南“澧水船工号子”都被收入《国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发现了较多的水路歌谣,或许与清代湖南米粮输出、商业繁荣、水道繁忙相关。 《四川湖北水道图》中的“夔州府”段 目前发现最长的水路歌谣是年5月采录于湖南新化县的《资水滩歌》。这首水路歌谣包括《序歌》、《下滩歌》和《上滩歌》3个部分,歌词将近0字,唱的是从宝庆(今湖南邵阳市)顺资水而下到洞庭湖,最后到汉口的沿途滩头、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和地方特产。 《四川湖北水道图》中的“巫山县”段 以往,处于社会底层的船工很少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