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病因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人间播种子,天上撒甘霖

国士无双

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引言

一日痛别,双星陨落!

年5月22日,共和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一位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位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袁隆平院士曾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吴孟超院士曾说:“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有时是有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两位研究不同领域的伟人,脚下迈向同一条伟大的道路,心中拥有同一个伟大的梦想。他们的道路和梦想,不仅仅属于这个时代,而是与过去、将来所有有追求的人一起汇聚成一条爱的长河,温暖着整个世界。

下面,我们将通过诗歌来回忆和纪念这两位伟人,以诗传情、以诗为念。

袁隆平

“我毕生的追求,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9.7-.5.22)

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赏析

本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首句讲稻谷因干旱而歉收,次句说荞麦因寒霜而无实。随后两句将视角从栽种物移到栽种者,农民们已经料定了今年要忍饥挨饿地过日子,却偏偏赶上闰月,难捱的日子更长。从准备忍耐到不堪忍耐,一切苦楚都在未尽之中,将农民的悲苦描写到极致。情感层层迭加,扣动读者心弦。

饥饿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极大程度依赖自然环境的农业毫无疑问是脆弱的。-年间,我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使我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死亡人数不计其数。海水干了、庄稼减产,野草、树叶都成了“美食”。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的7月,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格外饱满的稻穗,并决定将它作为种子栽种。可是第二年,袁隆平发现他的设想落空了。失望过后,袁隆平坚定了要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宋)苏轼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

赏析

本诗描述了诗人看见丰收时的喜悦。诗歌开头直抒胸臆,“惭愧”二字更加凸出了欣喜之情和对农民的敬佩之意。随后描写了具体的丰收景象,一个“舞”将麦田拟人化,更显麦浪翻滚之势、诗人喜悦之情。接着诗人从瑞香花开放之热烈、灿烂,侧面烘托了丰收时的热闹。随后从景到人,巧用典故,描写乡民、儿童丰收后的情态。结尾又写瑞香花,用爱花之情写爱民之意。全诗结构严密,大气豪迈,让人感觉无比痛快。

几十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奇迹。年11月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76公斤,是目前杂交水稻最高产量记录。有人戏称袁老“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杂交水稻的诞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带来了历史性的贡献。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首诗是我们耳熟能详、从小背诵的诗。前两句写农民在正午太阳下辛勤工作,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十分有画面感。随后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似问而非,并不是在询问“有谁知道我们碗中的饭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而是在劝告我们需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如今,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远离饥荒,可我们决不能忘记过去的悲剧。“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希望同学们自觉坚持“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即便时至今日,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

吴孟超

“即使有天倒在手术室里,

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吴孟超(.8.31-.5.22)

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医院终身名誉院长.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医人》

(唐)苏拯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

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赏析

作者不是医生,因而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批判了当时一些为谋取私利而置人命于不顾、滥用药物却没有效果的医生,并说明了自己盼望世间能拥有更多的心正、药真好医生的愿望。前两句对比辛辣,嘲讽有力。随后两句阐明了自己心中良医应有的样子。最后一句拔高思想,将视野放大到天下,绘制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吴孟超医生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意义,他是医生也是战士,手术刀就是他最锋利的武器,心中理想的火焰始终未曾熄灭,让他终身奋斗在第一线。“从医70余年,吴孟超救治了近名患者,每次看望患者,他总是先把双手搓热,才跟患者接触。每次检查都主动拉上屏风,检查完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摆好鞋子。吴孟超说:‘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年过九旬的他,仍然每周坚持做三台以上的手术。97岁退休时,他的退休感言上仍写着“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这份无私的爱,怎么不让人动容?

《杏林诗》

(清)征士放

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

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

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

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

赏析

杏林的典故贯穿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医者的仰慕之情。杏林的典故出自汉末神医董奉的故事。相传,董奉医术高明,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居首位,被称为医仙,张仲景为医圣,华佗为神医。董奉悬壶济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乐于治病救人,但他不收诊金,要求每治好一个重症病人,患者须在山上栽五棵杏树,轻病号则要栽种一棵。后来,庐山的杏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形成了一大片杏林。后来,董奉在杏林旁建起一座谷仓,往谷仓里倒多少谷子,才能拿多少杏子,多倒多拿,少倒少拿。董奉把卖杏所得的谷子,全部用于接济穷困百姓,或供给盘缠不足的过往旅客。此后,我们便用杏林来称颂贤医。

年5月23日,吴孟超院士的追思活医院举行。不少市民冒雨自发前来悼念院士,花束上的留言满是不舍……无法到达现场的民众,选择用远程购买花束的方式来纪念。这一束束花,不只是花,更是深深的医患情。不少曾被吴孟超先生救治过的患者泪洒现场,说“如果没有吴院士,我要少活二十多年。”这满溢的芳香,就是当代的“杏林春暖”。

书法欣赏

左右滑动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