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推广———— 潭市村的变迁作者:阳池生 一历史悠久的潭湖司早就听说先有潭湖司后有潭市村(今永乐江镇长潭村)。潭湖司地处衡东、衡南、安仁三县交通汇合处,是三县的经济大动脉。如今在地图上虽找不到潭湖司的踪迹,并不代表潭湖司历史的消失。据考证,潭湖司地名的由来是:潭湖,位于安仁县北部,境内有两口深不见底的水塘,分别称之为潭、湖(周边地名有上潭湖、下潭湖、中潭湖、潭湖关上)。 有学者称,御祭道在秦时就形成了,古代官员乘舟到达蒸湘(衡阳),弃船上岸,直奔炎帝长眠之地而去。而在这条祭祀古道上,就已出现一个叫“潭湖寨”的地方......这是史藉最早对潭湖这一地名的记载。 目前掌握的信息表明,从唐代开始,便有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制度,官员从京城到衡州府后,五天时间到达炎帝陵祭祀。祭祀的路线是:从衡州府出东门,第一天经泉溪到达黄经田住一晚,第二天便到达潭湖驿站住一晚,再经安仁、梅桥到达炎陵,全程余里路程。 御祭大道上在潭湖司设立了驿站,唐代形成祭祀炎帝制度后,从衡州府至炎帝陵是十里设置一驿铺,六十里设置一驿站,到潭湖街刚好10里,证实唐代在潭湖司已设驿站。 关于潭湖关设关的年代,据《衡阳市志》记载:“自唐代以来,境内始设关津要隘,防敌入侵”共4处,潭湖关包括在内......由此可见,潭湖关设立于唐代无疑。 据《明史》卷44地理志五记载:安仁“南有安平,北有潭湖二巡检司”,这就是说,潭湖司千百年来是安仁下半县的政治中心,后来便有了民间流传久远的“上有安平司,下有潭湖司”的说法,证明潭湖司与安平司齐名。 几经修缮的千年潭湖司关帝庙 位于潭湖司街上凉亭后的关帝庙,自古以来从此经过的商贾在凉亭休息时,为祈求一路平安,都习惯到庙里烧几柱香,长年香火不断。上千年的关帝庙已重修过多次,可见证潭湖司古街的历史文化悠久。 据从小就在潭湖司长大的当地人讲,上世纪70年代大集体时,古老的关帝庙当作谷仓,还在庙里搭起一个临时守仓的床铺。许多守仓的人仰卧时,便可见到顶梁柱上重修年代的字,柱子一头是用红色布裹着的,那一行字是毛笔写的。 《关帝庙重修记》 年辛卯年,《关帝庙重修记》就是由潭湖司本土学有所成、并在郴州市市直机关任重要职务的罗友梓所作,他对潭湖司历史有一定的研究,并查阅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当时他写《关帝庙重修记》时,有人还是改了几处,他觉得改得不理想。据罗先生推测,古庙应建在唐代之前,70年代所见顶梁柱上写有“宋代某年代重修”字样,可惜这梁拆下不知放归何处了。 先有潭湖关,证明潭湖关是封建社会上千年的军事要塞。罗友梓早前在图书馆翻阅到,唐代就标出“潭湖关”了,一直有武将把守,民国时期还有一个警察所守关,大概唐宋之后才设立巡检司。 ▲古石板路旁的古树 据安仁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时期,潭湖司街上的古桥、古石板路是江西人胡炳高于—年时期修建的,至今已有多年。胡炳高在外做生意发了大财,就乐善好施花钱架桥修路、做善事,因胡是江西莲花县人,故路的终点是莲花县境内,起点为衡阳。 据罗先生查阅历史资料后,分析认为:建潭湖街上的古桥、古石板路和潭湖小镇的兴起是同步的。因潭湖地处中南通往西南云贵要冲,封建统治者先是在这里设立关口即潭湖关,随后逐步形成一个商铺林立的集市小镇,再后来又设立巡检司一级政权,这是一个上千年的发展过程。 二当地人记忆中的潭湖司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人和事,但冲不淡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在外公务繁忙的罗友梓,怀着对历史负责,对家乡的眷恋,时刻没有放弃收集潭湖司的历史资料。潭湖司的历史,必将像风中的种子一样撒遍整个安仁,生根发芽…… ▲原潭市村支部书记陈平(左),驻村领导罗天顺(右) 8月中旬一个周末的上午,应原禾市乡潭市村支部书记陈平之约,我驱车朝安仁县城西北方向,慕名来到了距离安仁县城18公里外的地方,即安仁、衡东、衡南三县千年古商道交汇处的潭湖司所在地(原安仁县禾市乡潭市村,今属永乐江镇)。 10时左右,车停靠在罗美林新屋前,在陈平的引领下,一起目睹了历史上潭湖司著有地标式的建筑,即上千年的关帝庙和百多年的红石引桥。 据考证,宋代初期,安仁场升级为县,从衡山县划出了一些地方给新建的安仁县。鉴于潭湖关是交通要道,离安仁县城又近,故划出一部分给安仁管辖,另一部分仍归衡山县管辖,潭湖司就形成两县共管局面(直到年,才全部划归安仁)。而衡山县后在年又一分为二,划出一个衡东县来,这可能是造成潭湖司历史在《安仁县志》记载不齐的原因之一。 一条环形水泥村道正穿越潭市村林荫之中 下面通过一张张照片,来了解重温潭市村的历史变迁。 立秋过后,蒸笼烤灸,边走边看,衡东、衡南、安仁三县紧紧相连互为交叉之处的“人”字形路,就位于潭湖司之上。年,随着三县交通大提质,昔日只适合肩挑马驮的生意人行走的古街道、古石桥,如今被对接三县的S和S高等级公路所代替。 古商贸重镇潭湖司,以古桥为中心,挑肩磨脚讨生活的人都经过此桥。两头都是土木建的合面街,古桥的东头分开两条街,一条通往衡南县的宝盖、一条通往安仁县的禾市;古桥的西头,经红石古桥汇合成有一条通往衡东县南湾的街道;街道口分叉有一条通往江西的商贸大道,这三条街分别长约00米。 古街上商铺、伙铺、小吃店等应运而生,卖盐、卖糖、卖米、卖衣的商铺和住宿店铺林立,历史上好不热闹。古石桥西头(即靠衡东县南湾方向),有一伸出街中央的木制人字屋檐,可供过往路人及挑夫歇息。据居住该屋第三代屋主罗美林、邹美英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夫妇俩一天挑10担水放在屋檐的水缸里,供过路人饮用,遇到高峰时,挑10担水都少了。喝水停留休息的人多了,夫妇俩便开起了小吃店,煮面、蒸包子等供路人充饥,生意一直做到九十年代。 年一条省道S线与安仁通往衡南县的省道S线相对接。处在潭湖司三条古街上的原住民的后代,按照规划,都拆迁到不同的地方,潭湖司被淹埋在新建道路的泥土下面。幸好我们从一拆迁户获取了房居拆迁之前,评估机构拍的照片。 连上千年的关帝庙也被迁移了,唯一幸存在几代人记忆中的,只有古街上这座古老石拱桥了。千百年来桥上的石阶阶角,被脚底磨崩成了光亮的弧形,大阳照在上面依然散发出耀眼的光泽,透出其强有力的生命力,仿佛是在诉说一座辉煌古司不该消失没落的痛苦…… 古石拱桥,已杂草丛生 到此并未结束,罗美林又带我们来到位于潭市村与南湾乡交界的茅屋组,看看从潭湖司延伸出的石板路和另一座红石拱桥,只见一段段古青石板路,被埋在了水泥路的下面。而未被水泥混凝土覆盖的石板路上,则长满了茅草,隐约地露出几块残留的石板。通过古石桥,古石板路通向江西方向,有座叫排岭坳的山,山上的梯级石板路上长满了荆棘,石板路同样断断续续,越往排岭坳上爬,荆棘越浓密,挡住了爬上山顶的勇气。带路的罗美林讲,山顶上的石板路旁,有一供人休息的凉亭,翻过该山岭便是渡口乡的双江村,此路一直延伸到商人胡炳高的故乡江西省莲花县…… ▲排岭坳的石板路 如今有人建议有关部门,把位于禾市乡潭市村境内的古老潭湖司中的关帝庙及红石古拱桥等,申报文物进行保护不再受到人为的破坏,留住千年古司最后的一抹记忆……。 三声名远扬的潭市村“环形水泥公路”从千年潭湖司走出来的33岁的村支书陈平,自走马上任以来,大胆设想:怎样把全村5个村民小组0余亩集中连片的稻田,打造成“生态宜居农业”?带领全村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底,该村因地制宜打通了长3.6千米,宽3.5米的环绕全村5个村民小组的水泥公路。 陈支书领我们行走在宽畅的“环形”村道上,蓝天白云,满眼都是沉甸甸的稻穗,令人心旷神怡,时而陷入了水稻的重重包围之中,时而穿行于绿荫中的村舍旁,大大拉近了水稻田与村民家门口的距离。这里的人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潮盛行,但不论遇到工期再忙,一到农忙季节,总有人请假回家配合家里老人一起耕作好自己“三亩二分田”。连续三十多年,潭市村没有因外出打工而荒废过一寸田土,这在安仁县农村实为少见…… 与安仁县稻田公园比起来,潭市村千余亩稻田更彰显了原始古朴的特色,这里境内有三县交叉的交通大动脉,还有潭湖司上千年的古庙和古商道上的红石拱桥、古石板路、古树、古亭…… 安仁边界的风光尽收你的眼底,等你前来观赏,还有许多的历史文化古迹需要你来揭秘……你还犹豫什么? 潭市村千余亩优质水稻 附:文中大部分史料由原潭湖司(潭市村)走出去的罗友梓先生提供。现推荐罗先生佳作一篇: 潭湖街怀古一一年清明节 作者:罗友梓 唐时关隘宋代街,巡司设立洪武间。 商贾云集云贵去,御祭道上御官来。 店铺客人拼酒量,耳旁犹闻念佛声。 千年古镇今何在?残垣断壁芳丛中。 罗友梓,湖南安仁人,大学文化,高级职称。历任市直机关办公室主任、乡镇党委书记、县政府、市直机关负责人、郴州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市人大代表、省部级劳动模范。 作者简介作者笔名(宁思)现供职于安仁农村商业银行,业余创作己在国家、省、地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达余篇,并多次获奖。 赞赏 |